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受经(受經)
汉 儒重师法,研习经学,师弟相传。从师学经,称受经。汉书·夏侯胜传:“ 胜 霸 既久繫, 霸 欲从 胜 受经, 胜 辞以罪死。 霸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胜 贤其言,遂授之。”
《國語辭典》:同业(同業)  拼音:tóng yè
1.从事相同行业的人。如:「同业公会」。
2.从事相同的行业。如:「同业间竞争很激烈!」
3.一同受业研习的人。《北齐书。卷五○。恩倖传。和士开传》:「士开幼而聪慧,选为国子学生,解悟捷疾,为同业所尚。」
《漢語大詞典》:目玩
观察研习。《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 薛综 注:“目,视也;翫,习也。”
分類:观察研习
《漢語大詞典》:课书(課書)
(1).研习书文。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
(2).教人读书。 明 宋儒醇 《暂寓居巢复徙濡须坞》诗:“故人具舟檝,迎我开精庐。我欣往从之,课耕兼课书。”
(3).讲占卜的书。
《漢語大詞典》:讲业(講業)
(1).研习学业。史记·太史公自序:“讲业 齐 鲁 之都,观 孔子 之遗风。”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与 太原 孙资 俱为祕书郎”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讲业太学,博览传记,同郡 王允 一见而奇之。” 明 赵南星 《与艾先生书》:“昔者从老师讲业 滹沱 之上,未尝不以古豪杰相期。”
(2).指经筵讲读。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上有师傅,下有讌臣,大有讲业,小则咨询。” 唐 元稹 《论教本书》:“因令皇太子洎诸王,定齿胄讲业之仪,行严师问道之礼。” 宋 王安石 《除雱正言待制谢表》:“施及贱息,度越稠人,延登朝行,使嗣讲业。”
《漢語大詞典》:通习(通習)
(1).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汉书·哀帝纪:“上令诵,通习能説。” 唐 韩愈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宋 叶适 《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方才那个老人,正是此地的乡贤,他通习六艺,是个有学问的庶民。”
(2).普遍的习气。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干谒’),是 唐 代士子的通习,倒不能以此苛责 杜甫 。”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后记》:“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其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
《國語辭典》:玄学(玄學)  拼音:xuán xué
1.魏晋时代,何晏、王弼等发挥道家老庄思想,融合周易等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因为谈论的为玄虚的道理,故称为「玄学」。
2.哲学的一部门,为英语Metaphysics的意译。参见「形而上学」条。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谓平常治理国家。文子·下德:“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2).普遍研习。金史·选举志一:“律科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论语孟子以涵养其气度。”
《漢語大詞典》:习玩(習玩)
(1).研习玩索。南齐书·文学传论:“习玩为理,事久则瀆,在乎文章,弥患凡旧。”
(2).因习见而不加注意。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然边民与西人交易,为日积久,习玩为常。”
《国语辞典》:齐论(齐论)  拼音:qí lún
书名。汉代今文论语之一,二十二篇,为齐人所研习者。较《鲁论》、《古文论语》多〈问王〉、〈知道〉二篇,章句亦颇有不同,今其书已亡佚。
《漢語大詞典》:脩学(脩學)
研习学业,治学。庄子·渔父:“ 孔子 再拜而起曰:‘ 丘 少而脩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史记·儒林列传:“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
《高级汉语词典》:隶习
练习,演习
《漢語大詞典》:游习(遊習)
(1).交往亲近。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
(2).由熏染养成的习性。新唐书·元稹传:“及为君也,血气既定,游习既成,虽有放心,不能夺已成之性。”
交游研习。 唐 元稹 《论教本书》:“洎我 太宗文皇帝 之在藩邸,以至於为太子也,选知道德者十八人与之游习。”
《漢語大詞典》:研玩
亦作“ 研翫 ”。 研习玩味。南史·儒林传·全缓:“幼受於博士 褚仲都 ,篤志研翫,得其精微。”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 仲淹 少游文场,尝禀词律,惜其未获,窃以成名。近因餘闲,载加研玩,颇见规格,敢告友朋。”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故今之修饰廉隅者反以行见异,研玩经术者反以学见非,志尚卓犖者反以材见嫉,伦类通博者反以名见忌。”
《漢語大詞典》:道阁(道閤)
专供研习道学(理学)之房舍。 宋 孔平仲 《郡名诗呈吕元钧》:“道閤接谈宾,文房散书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