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征布
征收的税款。布,货币。周礼·地官·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
《國語辭典》:征收  拼音:zhēng shōu
国家依法向人民或机关团体收取税捐、粮食或土地等。如:「征收土地税。」也作「徵收」。
《國語辭典》:徵收  拼音:zhēng shōu
1.政府对人民或机关团体收取税捐或收购私有财产。如:「徵收土地」、「徵收牌照税」。《北齐书。卷二二。列传。李元忠》:「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徵收。」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七。陆中丞》:「临终前一月,犹奏湖南社仓谷业已敷用,其息谷请免徵收。」也作「征收」。
2.徵求捐募。如:「红十字会正公开徵收赈灾物资,以救济南部地区的灾民。」
《漢語大詞典》:徵收
1.谓收取赋税。北齐书·李元忠传:“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 元忠 表求賑贷,俟秋徵收。”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然今之徵收,甚至一户之田有数十处分纳者。”
2.泛指收取。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我就听说许多穷苦的华侨,货物被 赤塔 政府依官价征收去了。”
3.犹招收。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革命高涨时(六月),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
《漢語大詞典》:浮粮(浮糧)
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清史稿·世宗纪:“丁巳,蠲 苏 松 浮粮四十五万两。” 李烈钧 《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 武寧 各县自 太平天囯 以来,即有浮粮病民,余亦下令取消之。”
《国语辞典》:报税(报税)  拼音:bào shuì
向政府申报税款。如:「好国民应诚实报税。」《清史稿。卷一五六。邦交志四》:「美商船由定海驶至宁波,请报税通商,浙抚刘韵珂以闻。」
《國語辭典》:补税(補稅)  拼音:bǔ shuì
补缴税款。如:「国税局宣布如果民众报税时有漏列、短报者,可于月底前补税。」《清史稿。卷四四八。列传。于荫霖》:「英商漏宜昌关税,既觉,乃纳赇请免,不许;请补税,许之。英商叹其廉。」
《漢語大詞典》:盐羡(鹽羨)
指盐税中扣除运销损耗之外的盈馀税款。清史稿·食货志四:“盖 粤 盐至 西省 ,每包申出盐十餘斤,嗣又添买餘盐万包,发埠运销,按九折较羡,是为秤头盐羡,约二万七千餘两。”
《國語辭典》:捐款  拼音:juān kuǎn
1.捐献钱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九回:「我暗想今天众人齐集,不如趁这个时候,议定了捐款修祠堂的事。」
2.所捐献的款项。《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钱大老爷好财,把绅富运的一笔捐款,平空吞吃。」
《國語辭典》:滞纳金(滯納金)  拼音:zhì nà jīn
因逾期缴纳税款、水电、保险费等应付的钱,而须额外缴纳的款项。
《國語辭典》:营业税(營業稅)  拼音:yíng yè shuì
对营业收入所课徵的租税。
《國語辭典》:退税(退稅)  拼音:tuì shuì
已缴纳的税款,根据某种条例将全额或部分退还纳税人。
《国语辞典》:租税转嫁(租税转嫁)  拼音:zū shuì zhuǎn jià
纳税人缴纳租税后,经由交易程序而将税款移转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纳税人经由此过程可收回当初所缴纳的租税。
《国语辞典》:带徵银(带徵银)  拼音:dài zhēng yín
旧时政府带徵得的税款。《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带徵银:一年中交不足额之款,分年带徵以补足之。」
《国语辞典》:宽减额(宽减额)  拼音:kuān jiǎn é
申报税款时,在法定限额内所减免的费用。如抚养亲属宽减额。
《国语辞典》:扣缴率(扣缴率)  拼音:kòu jiǎo lǜ
付与劳方薪资时,由资方代政府先行扣留一部分税款的比率。
《国语辞典》:逃漏税(逃漏税)  拼音:táo lòu shuì
想办法钻税法的漏洞,常以逃税或漏缴的方式来规避应缴的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