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空观(空觀)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禪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参见“ 空諦 ”。
《漢語大詞典》:空谛(空諦)
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清 龚自珍 《最录〈永嘉集〉》:“《奢摩它颂》,天台空諦也。”
《國語辭典》:空想  拼音:kōng xiǎng
不切实际凭空冥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看到看得仔细了,空想无用,越看越动火,怎生到得手便好?」
《漢語大詞典》:空观(空觀)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禪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参见“ 空諦 ”。
《漢語大詞典》:空性
佛教语。即真如。谓悟入空观所显示的真实的本体。 唐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诗:“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
《国语辞典》:十二门论(十二门论)  拼音: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分十二门解释大乘空观。中国佛教三论宗,将它和中论、百论合称「三论」。是三论宗主要依据的论典。在中国和日本颇受重视。
《国语辞典》:解像力  拼音:jiě xiàng lì
1.摄影材料每一公分的区间内所显示出的线条数。解像力愈强,线条数愈多,清晰度愈高。也称为「分解力」。
2.在高空观测地面时,所能分辨地上物体与物体间隔的最小距离。
《国语辞典》:凌濛初  拼音:líng méng chū
人名。(西元1584~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亦名凌波,明浙乌程人。善于创作平话,又喜作小说、戏曲,是明代著名的话本作家。作品有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杂剧《虬髯翁》及《颠倒因缘》等二十馀种。
《漢語大詞典》:防空哨
担任对空观察及报警的哨所。 刘白羽 《扬着灰尘的路上》:“我们小山头上放的防空哨打了枪。”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六:“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
二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三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三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人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了人空之理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三空观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解脱门之异名。旧译仁王经上曰:「三空观门,四谛十二因缘。」(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的别名。(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生法二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空观与法空观也。大乘菩萨之观道也。观人为空法亦为空,以断我执法执而證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也。小乘之行人,唯修生空观。不修法空观。故不能断法执。见百法问答钞七。
【佛学常见辞汇】
生空观与法空观。这二种观都是大乘菩萨的观法,大乘菩萨不但观人为空,就是观法亦空,以去除我执与法执,而證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却不然,他们只修生空观,所以只能断我执而不能断法执。
成实偏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法二执虽空,然偏于空之一边,不知空即不空,故称之为偏空观,而大乘诸宗摈斥之。即四见,又四执之一。
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谛之理,观此空谛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證空,故谓为体空。别教于假中之外观空,故谓为偏空。圆教观假中即空,故谓为圆空。有如此四种之别者,以机有利钝之别故也。利钝之机虽有别。而以空观为入理之门则一也。演密钞三曰:「三乘之人,同以空为门,入诸法真实之性。」其解圆空者,则如三藏法数十曰:「空者离相离性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光明玄义拾遗记五曰:「三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谛故。初云即空,非即偏空,乃观一念即圆空也。此空能破三谛相著,故云一空一切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诸法皆空的道理。
【三藏法数】
空者,离性离相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以三观皆能荡相故也。盖空荡见、思之相,假荡尘沙之相,中荡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名空观。(见、思、尘沙、无明,即三惑也。)
空观破怖畏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时,以三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观破之。但大乘中有相违,显教观豁虚无物为空,本来无物,则谁为能障,谁为所障。密教不然,观我之身口意,与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遍于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为不二一如也。
法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空观之一。观见色心等之诸法,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萨之观见,非小乘比丘之分。
【佛学常见辞汇】
二空观之一,即观色(物质)心(精神)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这是大乘菩萨的观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