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拨弗倒(拨弗倒)  拼音:bō fú dǎo
1.古人在席间用以劝酒的道具。刻木为人,末端削尖,置于盘中,左右欹侧如舞,视传筹所至或倒时指向,以决定应当饮酒的人。古代称为「酒胡」。
2.一种儿童玩具。即不倒翁。《土风录。卷三。拨弗倒》:「吴梅村有戏咏不倒翁诗,按即今儿童嬉戏之拨弗倒也。」
《国语辞典》:巴郎鼓  拼音:bā láng gǔ
一种儿童玩具。小鼓两旁用短线各拴一颗坠子,握住手把左右转动,鼓面会因坠子敲击发出咚咚声响。也作「波浪鼓」。
《国语辞典》:纸蝴蝶(纸蝴蝶)  拼音:zhǐ hú dié
一种童玩。以纸制成,用橡皮筋弹射而出。
分类:童玩弹射
《国语辞典》:竹蜻蛉  拼音:zhú qīng líng
一种童玩。参见「竹蜻蜓」条。
分类:童玩
《国语辞典》:竹蜻蜓  拼音:zhú qīng tíng
一种童玩。在螺旋桨状的竹片中央插入细竹棒作轴,状似蜻蜓,搓转细轴,可使其飞转而出。也称为「竹蜻蛉」。
《国语辞典》:竹陀螺  拼音:zhú tuó luó
一种传统中国童玩。以竹制成,将圆木心穿越竹筒中央而成竹轴,另用竹篦绑上细绳,以便施力掷放竹陀螺,使其旋转。其两侧各有一长方形小洞,上覆薄木片,旋转时可发出响亮的嗡嗡声。也称为「竹地雷」。
《国语辞典》:泼浪鼓(泼浪鼓)  拼音:pō làng gǔ
一种儿童玩具。转动鼓面,鼓面旁的坠子会敲击鼓面,发出连续咚咚声响。旧时卖货郎亦用此摇弄发声以代替叫卖。《红楼梦》第四七回:「只见薛蟠骑著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著嘴,瞪著眼,头似泼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也作「波浪鼓」。
《国语辞典》:闹竿儿(闹竿儿)  拼音:nào gān ér
竹竿上缀有各种饰物的儿童玩具。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诸色杂货》:「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闹竿儿。」《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看时却是人头、人脚、人手挂在屋檐上,一似闹竿儿相似。」
《国语辞典》:尪仔标(尪仔标)  拼音:wāng zǐ biāo
闽南方言。一种传统童玩。利用直径约五公分的圆型纸牌,印制各种漫画人物或明星照片制成。「尪仔」在闽南语就是图像的意思。玩法很多。基本上,赢者获得输者的尪仔标。
《漢語大詞典》:斗姑娘(鬥姑娘)
一种儿童玩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赤包儿》:“斗姑娘,形如小茹,赤如珊瑚,圆润光滑,小儿女多爱之,故曰斗姑娘。”
《漢語大詞典》:哗楞棒(嘩楞棒)
亦作“ 哗啦棒 ”。 一种儿童玩具。一根小棒连结一个空球体,球体内有小珠,摇动时即发出哗楞声。 刘宝瑞 郭全宝 《活动之家》:“小妹妹别哭,给你哗楞棒。”《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现在都成了纸上的东西,成了小孩手里的哗啦棒!”
《漢語大詞典》:咘咘噔
一种儿童玩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咘咘噔等》:“咘咘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製。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谨按日下旧闻考……咘咘噔即鼓璫,亦名响壶卢,又名倒掖气,小者三四寸,大者径尺,其色紫者居多。小儿口衔,嘘吸成声。”
《漢語大詞典》:捻捻转(捻捻轉)
儿童玩具。玩时用手指捻中轴使旋转。《中国谚语资料》:“没有不倒的捻捻转。”
《漢語大詞典》:泥车瓦狗(泥車瓦狗)
语出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后因以“泥车瓦狗”泛指儿童玩具。 清 吴伟业 《茄牛》诗:“击鼓喧闐笑未休,泥车瓦狗出同游。”亦作“ 泥车瓦马 ”。 清 吴伟业 《西巘顾侍御招同沉山人友圣虎丘夜集作图纪胜因赋长句》:“泥车瓦马儿童戏,竹几蕉团估客眠。”
《漢語大詞典》:砂糖鱼儿(砂糖魚兒)
一种糖制的鱼形儿童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