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6,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绳尺
绳直
引绳
从绳
朱绳
纠绳
绳检
赤绳
直绳
绳准
绳削
绳治
绳桥
中绳
法绳
《國語辭典》:绳尺(繩尺)  拼音:shéng chǐ
工匠取直、丈量的工具。比喻法度。《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元德明传》:「为文有绳尺,备众体。」
《漢語大詞典》:绳直(繩直)
犹准绳。谓其笔直。易·说卦:“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 晋 潘岳 《藉田赋》:“遐阡绳直,邇陌如矢。” 宋 陈师道 《和黄充实春尽游南山》:“回溪转鉤曲,门径入绳直。”
《漢語大詞典》:引绳(引繩)
(1).牵拉绳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为緜蕞野外”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引绳为緜,立表为蕞。” 郭沫若 《前茅·暴虎辞五》:“悬未及地召止之,令人引绳不令落。”
(2).特指木工拉墨线。 宋 洪刍 《板屋》诗:“风吟日暴雨所沐,巧匠引绳如解玉。” 清 曾国藩 《邓湘皋先生墓表》:“引绳落斧,剖晰毫釐。”
《漢語大詞典》:从绳(從繩)
(1).依照绳墨取直。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諫则圣。” 孔 传:“言木以绳直,君以諫明。”
(2).比喻匡正君失。 唐 朱湾 《咏柏板》:“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旧唐书·李蔚传》:“臣过忝渥恩,言亏匡諫,但举从绳之义,少裨负扆之明。”
(3).指笔直之木。比喻有用之材。 明 李贽 《八物》:“譬之於鸟则宾鸿,於兽则猎犬,於草则国老,於木则从绳。同於鸟兽草木,而又不同於鸟兽草木,则以其为鸟兽草木本类之独著耳。”
《漢語大詞典》:朱绳(朱繩)
(1).弦乐器上的红色丝弦。 唐中宗 《授李承嘉户部尚书制》:“坚同白玉,直若朱绳。” 宋 范仲淹 《移苏州谢两府》:“佩黄裳之文,庶扬於易教;咏朱绳之直,无忝於诗人。”参见“ 朱丝绳 ”。
(2).红色的帘绳。 宋 梅尧臣 《和谢希深会圣宫》:“丛楹琢文石,连网络朱绳。”参见“ 朱网 ”。
《漢語大詞典》:朱丝绳(朱絲繩)
指琴瑟上的丝弦。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参见“ 朱丝 ”。
《漢語大詞典》:朱网(朱網)
如网络的红色帘幕。古时挂于殿阁或车箱中,用以装饰或防护。《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玲瓏结綺钱,深沉映朱网。” 吕延济 注:“綺钱、朱网,并宫殿之饰也。” 唐 贾彦璋 《宿香山阁》诗:“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 唐 温庭筠 《台城晓朝曲》:“朱网龕鬖丞相车,晓随叠鼓朝天去。”
《國語辭典》:纠绳(糾繩)  拼音:jiū shéng
纠举惩处。《梁书。卷二五。徐勉传》:「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敛,如有不奉,加以纠绳。」《隋书。卷三八。刘昉传》:「何乃规曲蘖之润,竞锥刀之末,身昵酒徒,家为逋薮?若不纠绳,何以肃厉!」
分類:督察纠正
《漢語大詞典》:绳检(繩檢)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漢語大詞典》:赤绳(赤繩)
赤色绳子。传说月下老人以此系男女之足,使成夫妇。事见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明张景《飞丸记·梨园鼓吹》:“寃翻恩结,姻联月下之赤绳;媒倩丸投,事类沟中之红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我日为君物色佳偶,今始得之。适在内作小术,求月老繫赤绳耳。”参见“ 赤绳繫足 ”。
《國語辭典》:赤绳系足(赤繩繫足)  拼音:chì shéng xì zú
相传月下老人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使成婚配。见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卷四。定婚店》。故后世用以比喻男女间的姻缘天定。明。汪錂《春芜记》第二七出:「赤绳系足,朱楼合卺,不须白雪窥臣。」《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若论到夫妇,虽说是红线缠腰,赤绳系足,到底是剜肉粘肤,可离可合。」也称为「红绳系足」、「赤绳绾足」。
《漢語大詞典》:直绳(直繩)
(1).正直如绳墨。晋书·李胤传:“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南史·褚玠传:“及为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 唐 杜甫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使君传旧德,已见直绳心。”
(2).指正直的人。 唐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诗:“投足经危路,收才遇直绳。”
(3).以法制裁。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直绳则亏丧恩旧,橈情则违废禁典;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北史·裴延儁传:“ 延儁 在臺阁,守职而已,不能有所裁断直绳也。” 宋 曾巩 《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无直绳肃下之谊,有浮言罔上之迹。”
(4).喻法制。北史·李彪传论:“逮於直绳在手,厉气明目,持坚无路,末路蹉跎。”魏书·高恭之传:“ 道穆 外秉直绳,内参机密,凡是益国利民之事,必以奏闻。”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漢語大詞典》:绳准(繩準)
准绳。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规矩绳準,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淮南子·齐俗训》:“今夫为平者準,为直者绳也,若夫不在於绳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术也。” 唐 钱珝 《授薛昭纬御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为绳準。” 明 李东阳 《重建正学书院记》:“兹又聚徒置院,为养蒙储俊之计,为之标的绳準以示之。”
分類:准绳
《漢語大詞典》:绳削(繩削)
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修改。 唐 韩愈 《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而已;伐山则蒐山开荒,自我取之。” 清 谈迁 《与霍鲁斋书》:“幸逢鸿匠,大加绳削。”
《漢語大詞典》:绳治(繩治)
制裁;惩办。新唐书·裴宽传:“时 北平军 使 乌承恩 ,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 宽 以法绳治。”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徐中台书》:“今内官勋臣,小有违犯,动被绳治。”
分類:制裁惩办
《國語辭典》:绳桥(繩橋)  拼音:shéng qiáo
以绳索连结搭成的桥。唐。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诗:「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
《漢語大詞典》:中绳(中繩)
(1).符合墨线。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
(2).喻符合标准。吕氏春秋·离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3).谓适度。 明 何景明 《进舟赋》:“量左右以中绳兮,察缓急之所宜。”
《國語辭典》:法绳(法繩)  拼音:fǎ shéng
一种法器。道教法师在作法时用来调请五营兵马或驱煞除祟时使用。也称为「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