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组(遺組)
遗弃官印。谓不就官职。组,古代印鉨的绶带,指代官印。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六:“ 鲁连 让 齐 爵,遗组去 邯郸 。”
《國語辭典》:印钮(印鈕)  拼音:yìn niǔ
印章上端的雕饰。穿孔后可以佩带。古代印钮各有不同的形式,用以分别帝王百官,如龟钮、虎钮、马钮等。私印的钮式,样式多且富于变化。也称为「印鼻」。
《漢語大詞典》:辞绂(辭紱)
犹辞官。绂,古代系印的绶带。 明 王世贞 《感述六十韵》:“恋禄违辞紱,惊心阻叩閽。”
分類:辞官绶带
《漢語大詞典》:桃花绶(桃花綬)
汉 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或带桃花之綬,乍响 玄山 之王。”
《漢語大詞典》:紫艾绶(紫艾綬)
紫绿色绶带。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餘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也,其色似艾。”
分類:绿色绶带
《漢語大詞典》:卷绶(卷綬)
卷束绶带。谓官吏辞职。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庆州牧书》:“必欲卷綬避贤,辞病收迹。”
《漢語大詞典》:银印青绶(銀印青綬)
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 秦 汉 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 秦 官,位上卿,银印青綬,掌副丞相。”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茂陵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亦省作“ 银青 ”。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三命謁金殿,一言拜银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今官制:光禄大夫转银青,银青转金紫,金紫转特进。”
《漢語大詞典》:玄纷(玄紛)
黑绶带。书·顾命:“西夹南嚮,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 孔 传:“玄纷,黑綬。”
分類:绶带
《国语辞典》:拖紫垂青  拼音:tuō zǐ chuí qīng
紫、青为古代贵官们系印用的绶带颜色。拖紫垂青比喻担任高官。清。孙星衍〈大隋车骑秘书郎张君之铭〉:「昔年慷慨,拖紫垂青,昆山汉水,玉润珠明。」也作「拖青纡紫」。
《漢語大詞典》:弁组(弁組)
古代官员的冠冕和所佩玉、印的绶带。因以指仕宦。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家世弁组,颇务豪盛。”
《漢語大詞典》:金印紫绶(金印紫綬)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 魏 晋 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綬。”亦作“ 金章紫綬 ”。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嬪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綬来相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选高班,每每东头近圣颜。”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 金紫 ”。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紆佩金紫,光国垂勋。”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