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蒲荐(蒲薦)
用蒲草叶编织的席子。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后,木軨不衣,长轂数幅,蒲荐苙盖,盖无漆丝之饰。”
《国语辞典》:织席(织席)  拼音:zhī xí
1.编织草席。《三国演义》第一回:「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2.粗俗卑贱。《三国演义》第七三回:「曹操在邺郡闻知玄德自立汉中王,大怒曰:『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
《漢語大詞典》:笮桥(笮橋)
(1).用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县,即 汶山郡 治, 刘备 所置也。渡江有笮桥。” 杜甫 《桔柏渡》“连笮动嫋娜” 清 仇兆鳌 注:“《梁益记》:‘笮桥,连竹索为之,亦名绳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万山丛矗,中遶汹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綫。”
(2).桥名。又名 夷里桥 。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相传 晋 永和 四年 桓温 伐 蜀 ,战败 蜀 主 李势 于此。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西南两江有七桥﹞城南曰 江桥 ;南渡流曰 万里桥 ;西上曰 夷里桥 ,亦曰 笮桥 。桥又从冲治,桥西北折曰 长昇桥 ; 郫江 上西有 永平桥 。”
《漢語大詞典》:青笼(青籠)
(1).喻果实的青色外壳。 唐 白居易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戏之》诗:“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2).用青篾编织成的漉酒具。 宋 黄庭坚 《次韵喜陈吉老还家二绝》之二:“催织青笼篘白酒,竹炉煨栗煮鸡头。”
《漢語大詞典》:结络(結絡)
(1).连结交错。文选·郭璞〈江赋〉:“溭淢濜溳,龙鳞结络。” 李善 注:“如龙之鳞连结交错也。” 明 杨慎 《石鼓文叙录》:“远则虹伸结络,邇则琼树离披。”
(2).编织成的网状物。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命僮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御龙直皆真珠结络短顶头巾。”
《國語辭典》:丝带(絲帶)  拼音:sī dài
以丝织成的带子。
《國語辭典》:草席(草蓆)  拼音:cǎo xí
用乾草编织而成的席子。
《漢語大詞典》:棕衣
(1).棕皮。如:棕匠们先把棕衣加工成棕丝,再用棕丝制成棕垫、棕绷、棕刷等用具。
(2).用棕丝编织的蓑衣。 唐 韦应物 《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椶衣。”
《國語辭典》:菅屦(菅屨)  拼音:jiān jù
用菅草编成的鞋,丧葬时所穿。《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荀子。礼论》:「卑絻……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
《漢語大詞典》:桃枝簟
桃枝竹编织的席子。为席中佳品。 晋 庾翼 《与燕王慕容皝书》:“今致八尺丈二细桃枝簟十枚,黄篾双文簟二枚,黄篾独坐双文簟一枚。” 唐 韩翃 《送客还江东》诗:“一壶先醉桃枝簟,百和初熏苧布衣。”
《漢語大詞典》:麻绦(麻縧)
用麻线编织成的带子或绳子。《水浒传》第二六回:“﹝ 武松 ﹞去房里换了一身素净衣服,便叫土兵打了一条麻绦,繫在腰里。”
《漢語大詞典》:芦箔(蘆箔)
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一:“角头一一张芦箔,不遣鱼鰕过别塘。”
《漢語大詞典》:筚辂(篳輅)
亦作“ 篳路 ”。
(1).柴车。多以荆竹编织,简陋无饰。 晋 束晳 《近游赋》:“乘篳輅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
(2).犹言筚路蓝缕。常比喻开创艰难。 明 张煌言 《感事》之二:“篳路曾无异, 桃源 恐不同。”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十二札记》:“ 顾氏 於此事开篳路,后儒虽议其未尽,而其言包括賅通,最得古今秘要。” 章炳麟 《文章说例》:“良由 楚 在 周 初,尚栖篳路,开化既晚,故遗语犹存。”参见“ 篳路蓝缕 ”。
《國語辭典》:筚路蓝缕(篳路藍縷)  拼音:bì lù lán lǚ
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鼢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唐。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也作「荜路蓝缕」、「荜露蓝蒌」、「筚路褴褛」。
《高级汉语词典》:筚路蓝缕
柴车和破衣,形容创业的艰辛
《国语辞典》:藤椅  拼音:téng yǐ
用藤条编织成的椅子。如:「藤椅较皮沙发轻便,且造型多变化。」
《漢語大詞典》:青篱(青籬)
用灌木的枝条编织成的篱笆。红楼梦第十七回:“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