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匮(不匱)  拼音:bù kuì
不乏、不竭。《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仁义在躬,用之不匮。」
分類:不竭缺乏
《漢語大詞典》:阔疏(闊疏)
亦作“ 阔疎 ”。
(1).粗疏;不严密。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周 法阔疏,不可因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主守盗赃至於千九百万贯,以捕一匹夫便得赎, 汉 网可谓阔疏矣。”宋史·律历志十五:“於是《太初》《三统》之法相继改作,而推步之术愈见阔疏。”
(2).衰减,缺乏。 宋 李觏 《袁州州学记》:“ 范阳 祖君 无择 知 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闕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疎,亡以称上意旨。”
(3).稀疏;稀少。 宋 苏轼 《与颍州运使刘昱启》:“条教阔疎,溪湖清远。” 元 刘埙 隐居通议·古赋一:“乱离间阻,文会阔疏。”
(4).疏远。 唐 杜牧 《晚晴赋》:“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疎。”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閭。何尝疎小人,小人自阔疎。” 宋 强至 《上枢密司徒侍中书》:“如某者受性固滞,与时阔疏,曾乏器资之长,屡更事任之剧。”
(5).相距较远。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况復坟墓阔疏,父子离散,若臣家之忧患,实今世之孤穷。”清史稿·礼志八:“顷之, 圣祖 以春、秋两讲为期阔疏,遂諭日进讲 弘德殿 。” 章炳麟 《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议员之数,与民数相去既甚阔疏,则必不足以知民隐。”
(6).迂阔空疏;空泛。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疎,文学浅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章子厚 ﹞力詆 元祐 以来代言者,其略有‘二 苏 狂率,三 孔 阔疎’之语。”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阔疏者苟务修古,亦欲以是快其佚荡。”
(7).放纵不羁。 宋 苏舜钦 《过濠梁别王原叔》诗:“余生性阔疎,逢人出胸臆。一旦触骇机,所向尽戈戟。”
《國語辭典》:代耕  拼音:dài gēng
1.以他种营生代替耕植。如官吏以禄代耕、文人以笔代耕或以舌代耕皆是。晋。潘岳〈藉田赋〉:「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南朝宋。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
2.代为耕种。如:「农机代耕」、「农地代耕」。
《國語辭典》:幼稚  拼音:yòu zhì
1.幼孩。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唐。元稹《莺莺传》:「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也作「幼稚」。
2.知识浅薄或思想未成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孝成许皇后传》:「妾誇布服粝食,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埽除。」也作「幼稚」。
《國語辭典》:幼稚(幼穉)  拼音:yòu zhì
1.幼孩。元。耶律楚材 又索六经诗:「莫教幼稚空相忆,日日求书到鲤庭。」也作「幼稚」。
2.缺乏经验,智力不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他是小人的女婿,文书上原有小人的花押,怜他幼稚含冤,故此与他申诉。」也作「幼稚」。
《漢語大詞典》:乏绝(乏絶)
(1).食用缺乏、断绝。多指暂时供应不继。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絶。” 孔颖达 疏:“暂无曰乏,不续曰絶。 皇氏 云,长无谓之贫穷,暂无谓之乏絶。”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之将兵,乏絶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 不近水;士卒不尽食, 广 不尝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方春民乏絶时,豫给緡钱贷之,至夏秋输绢於官。” 金 元好问 《王公神道碑铭》:“以 山东 旱,命驰驛赴官,遂专賑贷 东平 诸郡。公所至,推次乏絶,人受实惠,豪猾不得夤缘为姦。”
(2).穷尽;短缺。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説 秦王 ,书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絶,去 秦 而归。”史记·平準书:“车骑马乏絶,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著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玛瑙:“今偶尔盛产,他时乏絶,必更踊贵。”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3).耗竭。 晋 嵇康 《养生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絶。”
《國語辭典》:旱灾(旱災)  拼音:hàn zāi
因长期雨水不足而造成的灾害。天旱常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或使农作物枯死,影响粮食供应。
《國語辭典》:不智  拼音:bù zhì
智慧不高。如:「不智之举」。《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漢語大詞典》:不资(不資)
(1).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
(2).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餘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國語辭典》:外行  拼音:wài háng
对某事无经验或不懂。《儒林外史》第三○回:「杜慎卿道:『苇兄,你这话更外行了。』」《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谁知劳航芥坐马车却是个老手,坐轿子乃是外行,他不晓得坐轿子是要倒退进去的。」也作「不在行」。
《國語辭典》:白丁  拼音:bái dīng
1.平民。《隋书。卷三七。李穆传》:「既而大悦,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也称为「白民」。
2.属军籍的壮丁。《宋书。卷八四。邓琬传》:「琬遣龙骧将军廖琰率数千人,并发庐陵白丁攻袭。」
3.文盲,不识字的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漢語大詞典》:白徒
(1).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汉书·邹阳传:“今 吴 楚 之王练诸侯之兵,敺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 济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 颜师古 注:“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宋 叶适 《兵总论二》:“ 斡离不 始挟兵才万餘,长驱而至,莫有敌者,仓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师不守,则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金史·古里甲石伦传:“但敌势颇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无精鋭,恐不能胜。” 清 萧抡 《宝山田若谷明府钧团练乡勇》诗:“只愁白徒不习战,勇怯相半难从征。”
(2).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与宗居士书》:“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论》,乃为众僧所排摈,赖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罗夷耳。既作比丘,乃不应明此,白徒亦何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僧尼十餘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养女,白徒养女不入户籍,免除一切课役。”
(4).指不学无术之徒。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漢語大詞典》:画人(畫人)
(1).犹画师。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曼殊院东廊, 大历 中,画人 陈子昂 画廷下象马人物,一时之妙也。” 前蜀 韦庄 《金陵图》诗:“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图中异域风景,皆出画人臆造,与实际相去远甚,不可信也。”
(2).指缺乏艺术性的画匠。 元 汤垕 《古今画鉴·宋画》:“ 高克明 山水虽工,不免画人之习,无深厚高古之气。”
(3).画中的人物。《汉书·杨恽传》:“ 惲 上观西阁上画人,指 桀 紂 画谓 乐昌侯 王武 曰:‘天子过此,一二问其过,可以得师矣。’”
(4).绘画人像。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
《國語辭典》:寡谋(寡謀)  拼音:guǎ móu
缺乏计谋。《三国演义》第三○回:「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漢語大詞典》:脚气(脚氣)
(1).由缺乏维生素B1的病症。患者有下肢肌肉疼痛麻木、水肿或心跳气喘等症状。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僕自謫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水浒传》第六回:“小人近日有些脚气的症候,十分走不的多路。”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它是 上海 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
(2).脚癣的俗称。参见“ 脚癣 ”。
《國語辭典》:脚癣(腳癬)  拼音:jiǎo xiǎn
病名。一种由皮癣菌感染足部所形成的皮肤病。症状是起水泡、奇痒、抓破后流黄水,严重时会导致溃澜。脚趾之间为好发部位,也称为「足癣」、「香港脚」。
《国语辞典》:乾死  拼音:gān sǐ
枯萎,因缺乏水分而枯死。如:「久旱不雨,田里的作物全乾死了。」
《國語辭典》:无趣(無趣)  拼音:wú qù
没有趣味、情趣。《红楼梦》第一五回:「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如今姚世兄不见了,不但姚老夫子发急,连著贾家兄弟三个,也觉著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