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南美  拼音:nán měi
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二国国界以南的美洲大陆。参见「南美洲」条。
《國語辭典》:半球  拼音:bàn qiú
1.球的一半,称为「半球」。
2.地球横分或纵分的一半。如:「西半球」、「东半球」、「南北球」、「北半球」。
《國語辭典》:金字塔  拼音:jīn zì tǎ
古代埃及国王的坟墓,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用石块砌成,为底面四方形,侧面三角形的角锥塔,以其形如中文的「金」字,故译为「金字塔」。今埃及金字塔中规模最大者,为古夫王(Khufu)墓,工程浩大,由十万人历时三十年完成。
《国语辞典》:汎美  拼音:fàn měi
全美洲的。如:「今年九月举行的汎美高峰会议,主题是如何解决气候变迁问题。」
分类:美洲
《國語辭典》:吐根  拼音:tǔ gēn
植物名。茜草科吐根草属。为小灌木,高约三十公分。叶对生,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小,白色,结浆果,青黑色。其植物碱可供作催吐剂及袪痰药,吐根碱的盐酸盐为治疗阿米巴痢疾的药品。原产于巴西。
《國語辭典》:竹芋  拼音:zhú yù
植物名。竹芋科竹芋属,常绿多年生草本。原产热带南美。茎多分歧,高四十至一百公分。叶互生,长卵形而尖,有长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筒状,白色。坚果扁锥形。地下茎肉质、白色,纺锤形块状,称为「竹芋」,加工制成竹芋粉,含丰富淀粉,可供食用,具清凉滋养、帮助消化之效。
《国语辞典》:印第安人  拼音:yìn dì ān rén
美洲早期人种之一。大多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打仗或举行仪式时,常在身上涂抹红色的颜料,以农猎为生,各有不同的语言及生活方式。
《国语辞典》:印欧语系(印欧语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等语族。印欧语言本属同一语系,有共用的基本词汇及共同语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种语言。
《国语辞典》:巴哈马(巴哈马)  拼音:bā hā mǎ
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
国名。位于美洲加勒比海东北部,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北侧。面积约一万三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首都拿索(Nassau)。人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英国国教,多使用英语。原为英国的殖民地,于西元一九七三年七月十日独立,并订该日为国庆日。币制单位为Bahamian Dollar。
《国语辞典》:红种人(红种人)  拼音:hóng zhǒng rén
肤色接近红色的人种。多指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而言。
《漢語大詞典》:钩虫病
俗称“懒黄病”、“黄肿病”。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有上腹隐痛、打呃、腹胀、怪癖食欲(喜食生米、泥土、破布等)、头昏、心悸、乏力、浮肿、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发育障碍和心力衰竭。
《漢語大詞典》:保加利亚人
保加利亚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俄罗斯、美洲等地。约925万人(1985年)。讲保加利亚语。多数信东正教,少数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
《漢語大詞典》:奴隶贸易
指16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将非洲黑人大量贩卖到美洲去从事奴隶劳动的活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殖民者相继参与这种贸易。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黑人约1500万人。
《国语辞典》:南美洲  拼音:nán měi zhōu
South America
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二国国界以南的美洲大陆。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面积约一千八百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北纬十度至南纬二十度之间,绵亘著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亚马逊河。也称为「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