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赧汗
谓因羞惭而流汗。 宋 苏轼 《与彦正判官书》:“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鏗金瑟瑟,遂蒙輟惠,报赐之间,赧汗不已。”
分類:羞惭流汗
《漢語大詞典》:惭灼(慚灼)
亦作“慙灼”。 羞惭焦急。 南朝 宋 鲍照 《为柳令谢骠骑表》:“伏承詔书加臣驃骑将军……仰当天宠,伏抱慙灼。”
分類:羞惭焦急
《漢語大詞典》:愧惮(愧憚)
羞惭畏惧。《旧唐书·徐有功传》:“遂使嚣谤满路,怨讟盈朝,浸以为常,殊无愧惮。”
分類:羞惭畏惧
《漢語大詞典》:惭慨(慚慨)
亦作“慙慨”。
(1).羞惭感叹。 南朝 梁 江淹 《为齐王让禅表》:“而旷乘之轨,忽臻於兹,慙慨忧灼,罔识其际。”
(2).羞惭愤慨。魏书·甄琛传:“ 琛 长子 侃 ……随 琛 在京,以酒色夜宿 洛水 亭舍,殴击主人,为司马所劾,淹在州狱, 琛 大以慙慨。”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
《漢語大詞典》:惭怒(慚怒)
羞惭愤怒。旧唐书·李宝臣传:“﹝ 田承嗣 ﹞使告 寳臣 曰:‘ 河内 有警急,不暇从公。石上讖文,吾戏为之耳!’ 寳臣 惭怒而退。”
分類:羞惭愤怒
《漢語大詞典》:愧灼
谓因羞惭而脸上发烫。极言惭愧之意。 宋 苏轼 《答杨礼先书》之一:“厚貺狨皮、石砚、蜡烛,物意两重,不敢违命,但有愧灼。”
《漢語大詞典》:愧恻(愧惻)
羞惭忧伤。 宋 王安石 《与徐贤良书》:“自后日欲修问,而乃重烦手教,先加抚慰,重以愧惻也。”
分類:羞惭忧伤
《漢語大詞典》:惶惭(惶慚)
惶恐羞惭。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安石遇人谈文》:“有一客徐谓曰:‘尔知书乎?’公但唯唯。復问‘君何姓?’拱手而答曰:‘ 安石 姓 王 。’众宾惶惭,遽谢而退。”
分類:惶恐羞惭
《漢語大詞典》:惭懅(慚懅)
亦作“慙懅”。 羞惭。后汉书·王霸传:“ 光武 令 霸 至市中募人,将以击 郎 。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揄之, 霸 惭懅而还。” 李贤 注:“懅,亦惭也。”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 駢 曰:‘近者觉君之妄多矣,君善为之,勿使吾为 周侍中 !’言毕,惨沮久之, 用之 慙懅而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唤 万石 跪受巾幗,操鞭逐出。值 马 在外,惭懅而还。”
分類:羞惭
《漢語大詞典》:惭隐(慚隱)
亦作“慙隐”。 羞惭隐瞒。旧唐书·高郢传:“ 怀光 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 郢 詰之。 郢 挺然抗辞,无所慙隐。”
分類:羞惭隐瞒
《漢語大詞典》:讪筋(訕筋)
见“ 訕筋 ”。
亦作“ 訕觔 ”。 因羞惭或恼怒而脸红筋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訕筋,发村,使狠,甚的是软欵温存。” 王季思 注:“訕筋,犹云訕脸,即红面孔意。”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俺娘自做师婆自跳神,一会家难禁努目訕筋。”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诡媒求配》:“訕觔,发村,使狠,甚的个善温存。”
《国语辞典》:涩奈(涩奈)  拼音:sè nài
羞惭不安。《董西厢》卷一:「大师遥见:坐地不定害涩奈,觑著莺莺,眼去眉来。」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烧得来半熟荒用手来拿,早是我涩奈无收煞。」也作「涩耐」。
分类:羞惭不安
《漢語大詞典》:腆嘿
亦作“ 腆默 ”。 羞惭不语。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衔声茹气,腆嘿而归。”宋书·颜延之传作“腆默”。 柯灵 《香雪海·小浪花》:“那孩子腆默寡言,我也不信他有这样一副响遏行云、不可羁轭的金嗓子。”
分類:羞惭不语
《漢語大詞典》:惭讷(慚訥)
因羞惭而说不出话。
《漢語大詞典》:惭恚(慚恚)
亦作“慙恚”。 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同时并进,高者得荣,下者慙恚,毁伤其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刘备 ﹞大惭恚,曰:‘吾乃为 逊 所折辱,岂非天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周 怒,语侵宰。宰惭恚,因逮繫之。” 章炳麟 《〈革命军〉序》:“今 容 为是书,壹以叫咷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 罗 彭 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