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7,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261  262  263  264  265  267  268  269  27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陈岩(清隐 九华山人 )
卢挚(处道、莘老 疏斋 )
张柍(仲实 菊存 )
毋逢辰(希说 梅庵 )
王勉(起宗 东岩 )
蒲道源(得之 顺斋 )
陈深(子微 清全 世称 宁极先生 )
汪炎昶(懋远、茂远 古逸民 世称 古逸先生 )
陈浩(可大 云庄、北山 世称 云庄先生 )
黄景昌(清远、明远 槐窗居士、田居子 )
林起宗(伯始 鲁庵 )
蒋捷(胜欲 世称 竹山先生 竹山 )
释显示(别称 示瞽庵 显示 瞽庵 卢 )
张斯立(可与 绣江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断崖 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 【介绍】: 宋池州青阳人,字清隐,号九华山人。宋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隐居不仕。尝集杜甫诗句为《凤髓集》。遍游九华山胜迹,品题诸名胜殆遍。有《九华诗集》。
全宋诗
陈岩(?~一二九九),字清隐,号九华山人,青阳(今属安徽)人。宋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为避徵辟,汗漫江湖。及老,归青阳,遍历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诗,已佚。元成宗大德三年卒。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邑人方时发掇拾散佚为《九华诗集》。事见本集卷首方时发序及小传。 陈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清丁丙《宋人集丙编》(简称宋人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涿州人,字处道,号疏斋。仕至翰林学士。博学有文思,元初称能诗者,以挚与刘因为首。散曲为元初大家。有《疏斋集》。
元诗选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人。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所著曰《疏斋集》。元初,中州文献,东人往往称李、阎、徐,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卢,盖谓李谦受益、阎复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斋也。而推诗专家,必以刘因静修与疏斋为首。钱唐张雨谓《疏斋集》校官本读之一过,生风凛然。赵郡苏天爵曰:国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习,率皆粗豪衰苶,涿郡卢公始以清新飘逸为之倡。延祐以来,则有蜀郡虞公、浚仪马公以雅正之音鸣于时,士皆转相效慕,而文章之习,今独为盛焉。临川吴澄曰:涿郡卢学士所作古诗,类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琏之器,见者莫不改视。疏斋尝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又云:清庙茅屋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谓之古不可。太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谓之古不可。知此可与言古文之妙,极与临川之论相合,亦即疏斋自言其得力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0—1325 【介绍】: 元杭州路钱塘人,字仲实,号菊存。荐授杭州路学录,历江阴州学正、宜兴州学教授,迁平江路学教授,除广德主簿,终两浙盐运司知事。
毋逢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四川人,字希说,号梅庵。世祖至元中任建宁路判,修紫阳书院。成宗大德间为福清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泰安州人,字起宗,号东岩。善画山水树石。世祖至元间为镇江路行大司农司令史,历建平县尹、浙西佥宪,终行台御史。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起宗,号东岩,大德中,任建平县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0—1336 【介绍】: 元眉州青神人,徙居兴元,字得之,号顺斋。究心濂洛之学。初为郡学正,罢归。晚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年余引去。起为陕西儒学提举,不就。优游林泉,病弗肯服药,饮酒赋诗而逝。有《闲居丛稿》。
元诗选
道源,字得之,别号顺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家兴元。道源强记过人,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尝为郡学正,罢归,绝口不言仕进。晚以遗逸徵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岁馀引去。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优游林泉。病,弗肯御医药,饮酒赋诗而逝。以仲子机贵,赠秘书少监,裒辑其遗文曰《閒居丛稿》,二十六卷。黄文献公溍为之序曰:国家统一宇内,士俗醇美。一时鸿生硕儒所为文,皆雄深浑厚,而无靡丽之习。承平滋久,风流未坠。皇庆延祐间,公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俟锻鍊雕琢而光辉自不可掩。盖当时之风尚如此,可以徵世运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平江人,字子微。号清全。宋亡,闭门著书。文宗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匿不出。有《读易编》、《读诗编》及《宁极斋稿》。
元诗选
深字子微,平江人。宋亡,弃举子业,闭门著书。天历间,或以能书荐之,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别号清全,有诗一卷,及《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郑元祐志其子叔方墓,称与子微为僚婿,而子微长三十馀年。高谈遗经,亹亹不倦,为一时耆宿云。
全宋诗
陈深(一二六○~一三四四),字子微,号清全,吴(今江苏吴县)人。宋末习举子业。宋亡,笃志古学,闭门著书,精于书法。弟子甚众,学者称宁极先生。元文宗天历间以能书荐,不出。有《读春秋编》、《宁极斋稿》。事见《吴下冢墓遗文》卷二陈植《先人圹志》,明正德《姑苏志》卷五五有传。 陈深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鲍廷博家抄本(简称鲍本,藏北京图书馆),编为一卷。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微,平江人。别号清全有诗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38 【介绍】: 元徽州婺源人,字茂远。少受学于宋遗民孙嵩。学成,隐居不仕,自称古逸民。时宋亡已久,其衣冠、礼度仍沿宋时旧俗。家贫而至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41 【介绍】: 元南康都昌人,字可大,号云庄,又号北山。陈大猷子。博学好古。宋亡隐居,不求闻达。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有《礼记集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36 【介绍】: 元浦江人,字清远,一字明远,号槐窗居士,又号田居子。十二岁能属文,长从方凤、吴思齐等游,尽通诸子百家之言,尤精究《》、《春秋》。有《春秋举传论》、《周正如传考》、《蔡氏传正误》等。
全宋诗
黄景昌(一二六一~一三三六),字清远,一字明远,晚号田居子,浦江(今属浙江)人。长从方凤、吴思齐、谢翱游。有《田间古调辞》,已佚。元顺帝至元二年卒,年七十六。月泉吟社第二十五名,署名槐窗居士。事见《月泉吟社诗》,《浦阳人物记》卷下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2—1337 【介绍】: 元顺德内丘人,字伯始,号鲁庵。自幼力学,尝从刘因游,深得道学之旨。隐居教授于乡,后学多宗之。有《志学指南图》、《心学渊源图》、《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孝经图解》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胜欲。度宗咸淳十年进士。元初,遁迹不仕。成宗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垕交章荐其才,卒不就。平生著述以义理、小学为主,尤工词。家居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
全宋诗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入元,遁迹不仕。以词著称,有《竹山词》。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词学图录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宋亡不仕,词语尖新动人。有《竹山词》。
释显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示瞽庵。脱白于一山元公。一山度四弟子。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师当第二。名显示。号瞽庵。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古貌长身。寡言笑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潇然如在逆旅。习教观。从师于万寿。师见其天资峻利。有一泻千里之势。乃曰。子盖从吾师游乎。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示。遂事佛海。至正初。出世隆寿教寺。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寔师启之也。盐官海岸崩。民朝夕揣惴。恐为鱼鳖。行省脱驩公忧之甚。请师亲履其地。建水陆大会七昼夜。师冥心观想。取海沙祝之。帅其徒遍掷其处。凡足迹所及。岸为弗崩。人咸异之。天历改元。升主显慈集庆二寺。皆杭之名刹。师处之泊然。至正七年。师八十矣。钱塘诸名山。以耆旧凋谢。唯师一人岿然。如鲁灵光。又以大普福起之。师坚卧不应。门人进曰。和尚自为计固善矣。其如斯道何。师强赴之。居亡何竟。拂衣旋故丘。开镜清阁。而深蛰焉。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繁简失当。方将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召至四众。以唯心净土。惓惓为勉。其中或未解师意。师厉声曰。死生难。死生难。遽索觚书偈而寂。寿八十六。腊七一十。寂后七日。法属以陶器奉蜕质。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师之所自卜也。师梵貌魁硕。言吐清丽。诸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平生以流通教法。为第一义。苟有召者。未尝不应。屡感天雨华之祥。然于佛乘文事。俱不偏废。出处语默。则未始离乎止观。所著书。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并行于世。示瞽庵。寿六十九而化。则入我明矣。二师。孜孜为教。其弘阐开化。一本山家诸师之论。罔敢违越。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姓卢氏,宁海人也。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幼而凝静,不好嬉逐。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时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济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佛海器之,命为司宾。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如是者,十有二载。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显示既至,学侣渐集。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洪武四年,出游虎林。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诚不诬也。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人物简介

全元诗
张斯立,字可与,号绣江。章丘(今属山东)人。至元十六年任南台御史,历江浙行省员外郎、郎中。入为户部侍郎,除中书参议,改户部尚书。出佥江浙行省事。大德元年拜中书参政。大德七年获罪罢职。仕至中书左丞。生平见阎复撰《中尝参知政事张公先莹碑铭》(《静轩集》卷五)、《至正金 陵新志》卷六、〔万历〕《章丘县志》卷二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