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114,分1875页显示  上一页  278  279  280  281  282  284  285  286  28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崇岳(别称 松源岳、放翁 崇岳 松源 吴 )
陈世昌(正卿 大田老农 )
丁可(无可 蟠庐 )
宋恭甫(逸斋 )
张栻(敬夫、钦夫、乐斋 南轩 宣 )
张良臣(武子、汉卿 世称 雪窗先生 雪窗 )
方导(夷吾 觉斋居士 )
无名老人( 陶 )
曾协(同季 云庄 )
李如篪(季牖 东园 )
杨方(子真、子直 淡轩老叟 )
林芘(学圃翁 )
汤正仲(叔雅 闲庵、閒庵 )
游桂(元发 畏斋 )
王秬(嘉叟 复斋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号松源。乃龙泉吴氏子也。师事密庵。得法后。凡七竖刹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为人重。嘿每见贵客。则问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见禅流。则问曰。明眼衲僧。因甚脚跟红线不断。有对者辄哂而顾之。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盖岳早岁厌尘弃家。以白衣参灵石妙。不契即上径山。径山万指轩腾。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蒙无所知。但闻杲盛赞。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岳辄走参应庵。应庵益难近。岳乃奋励。垢面露肘。不暇恤。应庵怜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岳随声进曰。钝置和尚。应庵喝之。岳有省。应庵笑曰。者俗汉成得甚么。岳乃求剃发。时年三十矣。既受满分戒。入闽见木庵永。永谛视曰。树倒藤枯。知落处么。对曰。裂破。曰。琅琊道好一堆柴聻。对曰。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负。永曰。公每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曰。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骨髓。何难哉。永举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岳愤去之。出岭逢二道者。耦坐评论诸方。岳所举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则谁可君意。道者以指。书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节事之。几进商略。密庵几笑之。岳复心疑。乃至密庵移居双径。于入室时始彻。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报密庵。湖海以岳言行无欺。多从之。迁光孝。遂有大名。庆元间。诏移灵隐。盖晚年也。是时门弟有文礼辈。已阐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接谦头陀。以有贼无赃语。接肇道者。以心学无闻语。接陆游枢密。游得證后。隐镜湖。自称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众言别。有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脱去。塔于北高峰。岳居灵隐时。与密庵尊严无异。初密庵居灵隐。岳首众僧。密庵常称疾。阖户不许通谒。潜上座窃议之。岳曰。不然。师严道尊千古。明鉴当今。汲引豪贵者。将谓行道建立为心。殊不知礼。轻则慢易生。辞繁而情识长。尘劳卜度。安有了期。缁俗既为道而来。必发露真心。至诚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为道种。兜率悦之待张无尽。叶县省之接浮山远。是也。若区区老婆禅。何足重哉。 赞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应庵语下。固非草草矣。终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奥。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孰得而御之。故驱耕夺食。于分座灵隐时。班班著闻见焉。不然。彼天目礼辈。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陈世昌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陈世昌(一一三二——一二○六),字正卿,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以父朝散大夫友直任,授右迪功郎、濠州钟离主簿,改柳州马平尉,调信州曹,改潭州益阳丞,又改复州录事参军。世昌该贯群书,尝两应博学宏词科。以仕与时忤,于光宗绍熙三年致仕归隐,自号大田老农。开禧二年卒,年七十五。临终自铭其墓。见幸元龙《宋复州录参奉议陈公墓志铭》(《松垣文集》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丁可,字无可,号蟠庐,天台(今属浙江)人(《天台续集》卷五)。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累官监行在惠民北局。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三。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丁可,字无可,号蟠庐,台州天台(今浙江天台)人。隆兴元年进士。累官至监行在惠民北局。有文集藏于家。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宋恭甫,号逸斋,瑞安(今属浙江)人(《东瓯诗存》卷九)。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为仙游尉(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二七)。官终京西安抚司参议(《宋诗拾遗》卷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3—1180 【介绍】: 宋汉州绵竹人,徙居衡阳,字敬夫,一作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子。师胡宏,以古圣贤自期。以荫补承务郎,参赞父浚幕府,人称其能,间以军事入奏,孝宗与定君臣之契。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讲,屡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进战退守。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复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诸蛮感悦。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卒谥宣。为人表里洞然,为学重义利之辩,与朱熹同为道学大师。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及《南轩集》等。
全宋诗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诚斋集》卷九八《张钦夫画像赞》作钦夫),号南轩(同上书卷七三《怡斋记》作乐斋),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寓居长沙(今属湖南)。浚子。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友。以荫入仕。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书写机宜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二)。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抚州,改严州。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寻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职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论语解》、《孟子详说》、《南轩先生文集》等。事见《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栻诗,以明嘉靖元年刘氏慎思斋刻《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为底本。校以明嘉靖缪辅之刻本(简称缪刻本)、清康熙锡山华氏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职。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今存《南轩易说》等。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讳改字钦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迁衡阳(今湖南衡阳)。浚子。早年师事胡宏,隆兴元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居父丧,服除,主讲于城南、岳麓二书院。乾道五年,因刘珙荐,除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忤时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讲学。淳熙元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主管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公事。有善政,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赐谥曰宣,淳祐中从祀孔子庙。著作有《论语解》十卷(存)、《孟子说》七卷(存)、《南轩易说》(存)、《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存)、《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杨万里《张左司传》及《宋史》卷四二九《张栻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襄邑人,家于四明,字武子,一字汉卿。孝宗隆兴元年进士。笃学好古,受知魏杞,学者称雪窗先生。工诗。有《雪窗小集》。
全宋诗
张良臣,字武子,一字汉卿,号雪窗,原籍拱州(今河南睢县),南渡后侨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官监左藏库。有集十卷,度宗咸淳间曾刊行,已佚,今存《雪窗小集》一卷。事见《攻愧集》卷七○《书张武子诗集后》。《延祐四明志》卷五、《甬上耆旧诗》卷二有传。 张良臣诗,以毛晋汲古阁影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补入清鲍廷博辑《雪窗小集补遗》。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等,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张良臣,字武子,一字汉卿,号雪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避地鄞(今属浙江宁波),遂家焉。隆兴元年进士,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受知魏杞。著有《雪窗集》(今存《雪窗小集》一卷)。见周必大《雪窗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五四),楼钥《书张武子诗集后》(《攻愧集》卷七○),《延祐四明志》卷五,《宋元学案》卷二五。
方导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方导(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夷吾,号觉斋居士,严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滋子。以恩补官,历平江府通判及沅、黄二州守,官至淮南安抚司参议官。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九。有《方氏集要方》二卷(今存上卷)。见《攻愧集》卷一○六《参议方君墓志铭》,《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
金李俊民《天游集》序:无名老人,姓陶氏,农家子,平水襄陵人。母梦青童持金盘献一大果如瓜,半黄半红,言上仙赐汝无名果也。因而娠,十三月而生,因以无名为名。正隆间,全家避役陜西灵宝县,补县刀箭手。大定壬辰,从丹阳马祖师过关,浩然长往,随方乞化,与苦志赵公为侣,游戏人世三十馀年,行步如飞。一日,读太上西升经,豁然省。韶州岳家泊王氏请住庵,振衣入座,俨然而逝。春秋八十有六。有集。曰天游诗颂一百八十三,长短句九十一。信手拈得,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皆仙家日用事也。讲师祁定之为校正,传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3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同季。曾肇孙。高宗绍兴中,举进士不第。以荫仕长兴丞,累擢临安通判。孝宗乾道中,历知吉、抚、永州。有《云庄集》。
全宋诗
曾协(?~一一七三),字同季,号云庄,南丰(今属江西)人。肇孙。早年应试不第,以荫入仕,历长兴、嵊县丞,镇江、临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知吉州,改抚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终知永州。九年卒。有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庄集》五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所附傅伯寿序。 曾协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云庄集》为底本,参校《永乐大典》残本及《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五○
曾协(一一一九——一一七三),字同季,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徙家湖州之德清。肇孙。绍兴中举进士不第,以荫仕为长兴县丞,移嵊县丞,擢镇江府通判,又为临安通判。乾道间历知吉州、抚州、永州。九年卒。见本集卷四《上张同知书》,傅伯寿《云庄集序》(四库本《云庄集》卷首),《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六一之五五,《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秀州崇德人,字季牖。少游上庠,博学能文。高宗时以特科官桐乡丞。有《东园丛说》、《舆地新书》。
全宋诗
李如篪,号东园,丽水(今属浙江)人。少游上庠,博学多闻(《东园丛记跋》)。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任桐乡丞。有《东园丛说》三卷。事见《东园丛说自序》。
全宋文·卷六三五六
李如篪,字季牖,号东园,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人。少游上庠,博学多闻,与绍兴诸魁皆友善。尝为通州酒官,淳熙中官广州司理参军。光宗时任舒州桐城县丞。著有《东园丛说》三卷(存)、《舆地新书》十卷、《乐书》一卷、《琴书》一卷。见所撰《东园丛说序》,周庭筠《东园丛说序》(载该书卷首),曾丰《李季牖〈舆地新书〉序》(《缘督集》卷一七),《宋史》卷八一《律历志》一四、卷二○二《艺文志》一,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汀州人,字子真,号淡轩老叟。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调弋阳尉。尝往崇安请教朱熹。赵汝愚帅蜀,辟机宜文字。光宗绍熙末除编修官,未几坐庆元党禁罢。党禁解,终广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语录》。
全宋诗
杨方(约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子直,号淡轩老叟,长汀(今属福建)人。从朱熹学。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为清远簿。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由武宁丞摄知靖安。赵汝愚帅蜀,辟为主管机宜文字。召为宗正簿,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吉州,迁知建昌军。入伪学党,罢。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抚州,未数月奉祠。嘉定初,召为考功郎,寻罢。阅二年,起提点广西刑狱,行至象州病卒,年七十八。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宋史翼》卷二一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杨方,字子直,号淡轩老叟,汀州长汀(今福建长汀)人。登隆兴元年进士,调弋阳尉。赵汝愚帅蜀,辟机宜文字。绍熙末除编修官。坐赵汝愚、朱熹党罢。党禁解,终广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语录》。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庆元党禁》,《宋元学案》卷六九,《宋诗纪事》卷五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一。
林芘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九五
林芘,号学圃翁,福州罗源(今福建罗源)人。隆兴元年特奏名进士。见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隆兴南昌人,字叔雅,号闲庵。画师其舅杨补之,而能别出新意。尤善画梅竹、松石、水仙、兰花。
全宋文·卷六七六○
汤正仲,字叔雅,号閒庵,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后居黄岩。杨补之甥。工图绘。见《图绘宝鉴》卷四,《续书画题跋记》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九六
游桂,字元发,号畏斋,广安(今四川广安)人。隆兴元年进士,历三郡学官,改秩为制置司机宜以没。有《畏斋经学》十二卷,《畏斋集》二十二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3 【介绍】: 宋中山阳曲人,寓居泉南,字嘉叟,号复斋。安中孙。为高宗绍兴至孝宗乾道间名士,与陆游交厚。累官刑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终知饶州。有《复斋制表》。
全宋诗
王秬(?~一一七三),字嘉叟,安中孙。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以右宣教郎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二十五年,为淮南转运判官(同上书卷一七○)。历知抚州、江州(同上书卷一八四、一八五),通判洪州(《剑南诗稿》卷一有送行诗)。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为江东转运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入为权刑部侍郎兼权详定一司敕令。七年,知饶州(《周文忠集》卷一○○《王秬除集贤殿修撰知饶州制》)。九年卒(《剑南诗稿》卷四《闻王嘉叟讣报有作》)。有《复斋诗集》十五卷(《鹤山集》卷五四《王侍郎复斋诗集序》)、《复斋制表》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九五
王秬,字嘉叟,号复斋,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人,后居泉州,云子。绍兴十九年为宣教郎、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徙淮南转运判官,历知抚州、江州。擢淮南转运副使,坐扰民与宫观差遣。起知太平州,入朝,权刑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乾道七年,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饶州。著有《复斋制表》一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八之二七、职官七○之五一、选举三四之二六、刑法三之二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一六五、一七○、一八四、一八五、一九二,《宋史》卷二○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