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暌
互相背离。清史稿·德宗纪二:“ 载泽 等陈奏,谓国势不振,由上下相暌,内外隔阂。”
分類:相背背离
《漢語大詞典》:倾移(傾移)
(1).谓以权谋促使在上者俯从自己的意愿。《汉书·刘向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訿訿,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初, 臧质 阴有异志,以 义宣 凡弱,易可倾移,欲假手为乱,以成其姦。”
(2).倾覆转移。南史·齐纪下:“ 武帝 晏驾而鼎业倾移也。”明史·史可法等传赞:“盖 明 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3).指倒仆迁移。 唐 孟郊 《答友人》诗:“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
(4).背离,偏离。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 是仪 ﹞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 嘉 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吴主 遂舍之。’”
《漢語大詞典》:心背
谓背离原来的心意。 明 孙柚 《琴心记·长门望月》:“君王心背,百计难回,必待何人,可以转讽。”
《漢語大詞典》:远义(遠義)
背离仁义。汉书·公孙弘传:“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 颜师古 注:“远,违也,音于万反。”
分類:背离仁义
《漢語大詞典》:畔道
背离原则、正道。畔,通“ 叛 ”。 宋 叶适 《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学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从利,苟荣其身,欲復之于学,弗可受矣,况可祠乎!”明史·儒林传一·崔铣:“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
《漢語大詞典》:离实(離實)
背离真实。庄子·列御寇:“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 成玄英 疏:“离实性,学伪法,不可教示黎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辟刺离实,曲不应义。”晋书·刑法志:“违本离实,箠楚为姦。”
《漢語大詞典》:违废(違廢)
背离、废弛。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直绳则亏丧恩旧,挠情则违废禁典。”
分類:背离废弛
《漢語大詞典》:背群
亦作“ 背群 ”。 背离众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与之语曰:‘唯 敖 为背羣离党,穷观於六合之外者,非 敖 而已乎?’” 洪深 《赵阎王》第六幕:“大家动手,不许一个人单做好人,先杀背群的。”
分類:背离众人
《漢語大詞典》:负乡(負鄉)
背离家乡。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谥议》:“ 放勛 之慕不追,负乡之思空远。”
《漢語大詞典》:邪主
背离正道的君主。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则忤於邪主之心,歷於衰世之法。”
《漢語大詞典》:远礼(遠禮)
背离礼仪。汉书·公孙弘传:“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
分類:背离礼仪
《漢語大詞典》:怨背
因怨恨而背离。 汉 贾谊 《治安策》:“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分類:怨恨背离
《漢語大詞典》:倍德
(1).背弃恩德。倍,通“ 背 ”。史记·项羽本纪:“愿 伯 ( 项伯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田叔列传:“王长者,不倍德。”
(2).指背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下:“主有三殆。倍德好色,亲諂諛,远忠直,嬖子众多,嫡嗣无立,是一殆也。”
《漢語大詞典》:携背(攜背)
背离,背叛。《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陈书·周迪传》:“ 衡 广 戡定,既安反侧, 江 郢 纷梗,復生携背。”
分類:背离背叛
《漢語大詞典》:邪政
指背离王道的政令、政策。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至 政 破纵擅衡,并吞六国,遂称乎 始皇 ,盛从 鞅 、 仪 、 韦 、 斯 之邪政,驰騖 起 、 翦 、 恬 、 賁 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