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辗转(輾轉)  拼音:zhǎn zhuǎn
1.翻来覆去睡不著觉。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唐。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也作「展转」。
2.曲折、间接。如:「这消息是辗转得知的。」也作「展转」。
《國語辭典》:流徙  拼音:liú xǐ
1.流离迁徙,生活不安定。《管子。侈靡》:「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张汤》:「山东水旱,贫民流徙。」
2.流放、放逐。《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清史稿。卷二六三。列传。朱之弼》:「世祖恶贪吏,命官得赃十两,役得赃一两,皆流徙。」
《漢語大詞典》:那移
(1).挪借移用。 宋 司马光 《言蓄积札子》:“如本路闕少钱物,即委三司於佗处擘画,那移应副。”《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 石知县 家财人口变卖都尽。上官只得在别项那移赔补。”明史·葛守礼传:“自 嘉靖 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徵之数及贫民不能输纳,备録簿中。自府州县达布政,送户部稽考,以清隐漏那移侵欺之弊。”
(2).转移;移动。 宋 欧阳修 《论乞赈救饥民札子》:“只闻朝旨令那移近边兵马,及於有官米处出糶,此外未闻别行賑救。”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图以一平方面,截为十三块,或长方,或半长方,或鋭角,或钝角,展转那移,互相軿凑,或为圭形,或为磬形,或为屋宇形,或为桥梁形。”
《國語辭典》:移转(移轉)  拼音:yí zhuǎn
1.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如:「台风已经移转到日本去了。」
2.法律上指将权利义务让给他人之行为。如所有权之移转、债权之让与等。
《國語辭典》:变心(變心)  拼音:biàn xīn
改变原来的心意。《楚辞。屈原。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红楼梦》第四七回:「我要日久变心,告诉人去的,天诛地灭!」
《漢語大詞典》:夺移(奪移)
(1).夺此移彼;转移。后汉书·献帝纪论:“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 晋 曹摅 《感旧诗》:“ 廉 藺 门易轨, 田 竇 相夺移。”
(2).动摇改变。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新唐书·赵彦昭传:“ 彦昭 顾己处外,恐权宠夺移,不悦。”
分類:动摇转移
《國語辭典》:挪移  拼音:nuó yí
1.挪借移用。多指金钱而言。《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官人何处挪移这项钱来?却是甚用?」也作「挪用」。
2.移动。如:「把桌椅一块儿挪移过来。」
《漢語大詞典》:移掇
转移;移动。 清 蒋士铨 《香祖楼·嫁兰》:“奴家气他不过,暗向母家移掇一千银子,竟叫 高驾 送去。”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另做矮边圆盘一隻,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随处可摆,移掇亦便。”
分類:转移移动
《國語辭典》:流转(流轉)  拼音:liú zhuǎn
1.传布。《礼记。仲尼燕居》唐。孔颖达。正义:「以礼周旋流转,无不偏于天下。」
2.圆转流畅。《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3.转换消逝。唐。白居易 秋晚诗:「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4.流动转移。《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國語辭典》:必然  拼音:bì rán
1.必定如此。《庄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看苗贼虽败,他已逃往别洞,必然求了救兵,今夜来劫我们的营盘。不可不预为防备。」
2.哲学上指事物发展变化依照理法不变的规律。
《國語辭典》:流沙  拼音:liú shā
1.沙漠的旧名。《书经。禹贡》:「导弱水,馀波入于流沙。」《楚辞。宋玉。招魂》:「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2.含水分、容易流动的沙层。当地壳内沙层涌出地下水时,水和沙土混合,沙层即成液体而流动或腾涌,陷入其中有被掩灭的危险性。也作「流砂」。
《國語辭典》:变迁(變遷)  拼音:biàn qiān
事物的变化、改移。宋。张栻 初夏偶书诗:「江潭四月熟梅天,顷刻阴晴递变迁。」《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前代后代,亦时有变迁的!」
分類:变迁转移
《國語辭典》:长征(長征)  拼音:cháng zhēng
远行、远征。唐。李颀〈古意〉诗:「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國語辭典》:行军(行軍)  拼音:xíng jūn
1.用兵打仗。《管子。小问》:「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汉。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2.军事部队基于作战、训练及行政等要求所行的地面运动。
《國語辭典》:行营(行營)  拼音:xíng yíng
1.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地方。北周。庚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诗之一六:「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2.出兵、行军。《新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本纪》:「威居军中,延见宾客,褒衣博带,及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士卒无异。」
《漢語大詞典》:行军司马(行軍司馬)
职官名。始建于 三国 魏元帝 咸熙 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 唐 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 唐 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我公去府为 长水 尉,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蒐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 昭 ( 司马昭 )自将大军从帝幸 长安 ,以诸王公皆在 鄴 ,乃以 山涛 为行军司马。” 胡三省 注:“行军司马之号始此。”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今授汝翰林学士,兼领行军司马之职,率领精兵一万,铁骑三千,视贼所向,立行驱勦。”亦省称“ 行军 ”。 唐 杜甫 《徐九少尹见过》:“晚景孤村僻,行军数骑来。” 朱鹤龄 注:“天下兵马元帅府,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今题云‘少尹’,而诗云‘行军’, 徐 当是 成都 尹兼节制兵马,以时乱,故少尹兼称行军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漢語大詞典》:清野
(1).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后汉书·鲜卑传:“ 元初 二年秋, 辽东 鲜卑 围 无虑县 ,州郡合兵固保清野, 鲜卑 无所得。” 李贤 注:“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也。” 唐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 东胡 。” 宋 范仲淹 《论西事札子》:“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 汉 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