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用  拼音:zì yòng
1.固执自己的意见。如:「刚愎自用」。
2.个人所使用的器物。如:「自用品」、「自用轿车」。
《漢語大詞典》:私心自用
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西历缘起说:“乃其后诸王竟私心自用,随意加减年日之多寡。”
《国语辞典》:狠愎自用  拼音:hěn bì zì yòng
个性凶狠倔强,独断独行。《明史。卷二○六。陆粲传》:「璁狠愎自用,执拗多私。」
《国语辞典》:刚褊自用(刚褊自用)  拼音:gāng biǎn zì yòng
固执己见,不听从人言。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刚褊自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也作「刚愎自用」。
《国语辞典》:自作自用  拼音:zì zuō zì yòng
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那徐言、徐召,是个自作自用的性子,反怪他多嘴擦舌。」
《国语辞典》:自用车(自用车)  拼音:zì yòng chē
机关、学校、团体、公司、行号或个人自用而非营业用的车辆。
《國語辭典》:刚戾自用(剛戾自用)  拼音:gāng lì zì yòng
固执己见,不听从人言。《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也作「刚愎自用」。
《國語辭典》:刚愎自用(剛愎自用)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性情倔强,固执己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上。吏部。大计部院互讦》:「各堂上官不从臣言,而都御史高明,刚愎自用,十三道御史岂无一人可斥?高明心怀不公。」也作「刚愎自任」、「刚褊自用」、「刚戾自用」。
《國語辭典》:刚愎自用(剛愎自用)  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
性情倔强,固执己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上。吏部。大计部院互讦》:「各堂上官不从臣言,而都御史高明,刚愎自用,十三道御史岂无一人可斥?高明心怀不公。」也作「刚愎自任」、「刚褊自用」、「刚戾自用」。
《國語辭典》:师心自用(師心自用)  拼音:shī xīn zì yòng
刚愎任性,自以为是。唐。陆贽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宋。陆九渊 与张辅之书:「学者大病,在于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也作「师心自是」。
《國語辭典》:私用  拼音:sī yòng
1.自用。如:「我除了留一小部分私用外,其馀的薪水全做为一家人的生活费。」《宋书。卷八三。列传。黄回》:「及至还都,纵恣弥甚,先朝御服,犹有二舆,弓剑遗思,尚在车府,回遂启求,以拟私用。」《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上四》:「如桑弘羊笼天下货财以奉人主私用,乃可谓兴利之臣。」
2.违法的使用。如:「私用公款」。《旧五代史。卷七三。唐书。列传。段凝》:「凝在藩镇,私用库物数万计,有司促偿,中旨贳其负。」《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冒支银:冒者,假冒也。假冒办公之人或假冒公事支银私用也。」
分類:自用
《漢語大詞典》:自任
(1).自信,自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隋书·李德林传:“少以才学见知,及位望稍高,颇伤自任。”新唐书·宪宗纪赞:“ 德宗 猜忌刻薄,以彊明自任,耻见屈於正论,而忘受欺於姦諛。”
(2).自觉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孟子·万章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慎子·民杂:“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是以古人不患於念治之心不尽,患於自任之意不足,此诚人主使之然也。”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3).犹自禁,自己承受。魏书·北海王详传:“ 北海 叔奄至倾背,痛慕抽慟,情不自任。” 宋 杨万里 《夜读诗卷》诗:“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
《國語辭典》:亲手(親手)  拼音:qīn shǒu
亲自动手。宋。刘克庄 题赵子固诗卷诗:「字肖率更亲手作,诗疑贾岛后身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便就亲手启开鼎炉一看,跌足大惊。」
《國語辭典》:聒聒  拼音:guā guā
1.1.形容喧噪的声音。宋。欧阳修〈鸣鸠〉诗:「日长思睡不可得,遭尔聒聒何时停?」
2.无知的样子。《书经。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汉。孔安国。传:「聒聒,无知之貌。」
《漢語大詞典》:聒聒儿(聒聒兒)
虫名。纺织娘的别称。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以其声名之,曰聒聒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沿街叫卖,每枚不过一二文。”
《漢語大詞典》:忘己
(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识不知,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
(2).不主观,不自用。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宋 苏轼 《拟殿试策问》:“朕虚心忘己,以来众言。”
《國語辭典》:亲口(親口)  拼音:qīn kǒu
出于当事人之口。《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这是我先父亲口说的。我倒不晓得,你那里知道!」《红楼梦》第五六回:「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閒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