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转台(轉臺)  拼音:zhuǎn tái
转换电视频道。如:「我不想看这个节目,转台好不好?」
《國語辭典》:转台(轉臺)  拼音:zhuàn tái
中心部分可旋转的舞台。利用此种舞台,可缩短换布景的时间。
《國語辭典》:转台(轉檯)  拼音:zhuǎn tái
俗称酒女或舞女自甲桌转换到乙桌陪客。
《國語辭典》:走过场(走過場)  拼音:zǒu guò cháng
1.戏曲表演中,角色上场后,不多停留,就穿越舞台从另一侧下场。也称为「过场」。
2.比喻敷衍了事,做给别人看。如:「我一向反对走过场,只讲究形式的人。」
《國語辭典》:圆场(圓場)  拼音:yuán chǎng
1.为打破僵局而居中协调或提出办法。如:「还好他及时出来打圆场,免除了一场纷争。」
2.戏曲表演时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称为「圆场」。一般表示地点的转换,而根据路线的长短和方向,又可分为大圆场、小圆场、正圆场、反圆场等。
《國語辭典》:变脸(變臉)  拼音:biàn liǎn
1.脸上的表情突然改变,表示与对方生气决裂的态度。《西游记》第四一回:「他两个也不论亲情,一齐变脸,各使神通。」
2.川剧表演中的独门绝技。以抹脸、吹脸及扯脸等方法,配合舞蹈动作掩护变换面部脸谱,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增加戏剧效果。
《國語辭典》:闭幕(閉幕)  拼音:bì mù
戏剧表演结束时,放下遮蔽舞台的布幕。后比喻活动或事情结束。如:「闭幕仪式」、「闭幕酒会」。
《國語辭典》:池座  拼音:chí zuò
旧称位于剧场正厅中的座位为「池座」。
《國語辭典》:美工  拼音:měi gōng
1.美术工作。如电影的美工,就包括布景的设计,道具、服装的设计和选择等。
2.担任美术工作的人。
《國語辭典》:剧本(劇本)  拼音:jù běn
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的对白、唱词和舞台指示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称为「脚本」或「演出本」;不适合演出、专供阅读的剧本,称为「案头剧」或「书斋剧」。
《國語辭典》:检场(檢場)  拼音:jiǎn cháng
国剧舞台上负责变换景幕、收拾道具的人员。也作「捡场」。
《國語辭典》:天官赐福(天官賜福)  拼音:tiān guān sì fú
1.俗传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时,天官下降,赐福人间。《通俗常言疏證。祸福。天官赐福》引〈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
2.戏曲剧目。叙述赐福天官奉玉帝旨意,与禄、寿二星及五路财神同往人间降福的故事。也称为「大赐福」。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也称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漢語大詞典》:演出本
也称“臺本”。专指经过导演处理而作为舞台演出底本的剧本。
《漢語大詞典》:哑场(啞場)
(1).冷场。谓出现无人发言的局面。 茅盾 《子夜》三:“ 王和甫 说完了以后,大家竟默然无言,哑场了好半晌。”
(2).戏剧舞台上,因剧情需要而出现暂停音乐或说白的场面。 夏衍 《心防》第一幕:“ 浩如 拿了传单,好象受了很大的冲击似地,望着熊熊地烧着大火的窗外。哑场一分钟后。”
《國語辭典》:摇鹅毛扇(搖鵝毛扇)  拼音:yáo é máo shàn
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戏剧上的军师也如是妆扮。故比喻出谋用策,运筹帷幄。如:「他的部属个个都是摇鹅毛扇的,我们怎么赢得了?」
《國語辭典》:下场门(下場門)  拼音:xià cháng mén
旧式剧场方形舞台左端的门。因角色多由此退场,故称为「下场门」。
《国语辞典》:上场门儿(上场门儿)  拼音:shàng cháng mén ér
舞台右方的出入口,因演员大多由此登场,故称为「上场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