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名映色丝
 
外孙齑臼
 
妇幼碑
   
幼妇祠
 
幼妇篇
   
曹家碑
 
曹盱
 
杨修见幼妇
  
绝妙孙辛妇
 
绝妙辞
  
色丝文
  
丰碑黄绢
  
黄绢句
 
黄绢字
 
黄绢寻碑
 
黄绢祠
  
齑臼碑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杨修
 
杨脩
 
曹娥
 
曹盱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捷悟〉~580~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列传·孝女曹娥〉~2794~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唐·李贤注引《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裴子语林》
脩字德祖,魏初弘农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简释

色丝文:称赞文章文辞华美。唐赵嘏《题曹娥庙》:“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例句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刘长卿 无锡东郭送友人游越

越鸟闻花里,曹娥想镜中。 刘长卿 送崔处士先适越

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 刘长卿 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

齐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山下祗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杜甫 偶题

因寻黄绢字,为我吊曹盱。 权德舆 送上虞丞

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 湛贲 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

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 卢肇 被谪连州

雅词黄绢妙,渥泽紫泥分。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

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绛纱。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

《漢語大詞典》:色丝(色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绝妙好辞,犹言妙文。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斋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枣木已非真篆刻,色丝空喜好文章。” 明 高启 《感怀次蔡参军韵》:“年来只念 江 东去,下马碑阴看色丝。”
分類:色丝
《国语辞典》:色丝子女(色丝子女)  拼音:sè sī zǐ nǚ
「绝好」二字的拆字格。色丝合起来为「绝」字,子女合起来为「好」字。《金瓶梅》第二三回:「后边惜薪司挡住路儿柴众,咱不如还在五娘那里色丝子女。」
分类:二字色丝
《漢語大詞典》:色丝齑臼(色絲虀臼)
指绝纱的文辞。随园诗话卷十一引 清 蒋士铨 《迈陂塘》词:“东涂西抹年华改,説甚色丝虀臼。”参见“ 色丝 ”。
分類:文辞
《漢語大詞典》:色丝(色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绝妙好辞,犹言妙文。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斋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枣木已非真篆刻,色丝空喜好文章。” 明 高启 《感怀次蔡参军韵》:“年来只念 江 东去,下马碑阴看色丝。”
分類:色丝
《國語辭典》:纶巾(綸巾)  拼音:guān jīn
以青丝带做成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所制。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三国演义》第三八回:「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也称为「诸葛巾」。
《國語辭典》:素衣  拼音:sù yī
1.白衣,古用为中衣。《诗经。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2.丧葬时所服的白衣。《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礼毕,只见左右人皆著素衣。」
《漢語大詞典》:紫绶(紫綬)
(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空谈霸王略,紫綬不挂身。” 明 何景明 《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万里为苍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梦,红树青霜饯此行。”
(2).即紫薇。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綬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谓紫薇也。”参见“ 紫微 ”。
《國語辭典》:紫微  拼音:zǐ wéi
三垣之一。包含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区,不随季节的变化而终年可见,所以包含对星占最重要的星官。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天道类》:「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也称为「紫宫」。
《漢語大詞典》:朱绂(朱紱)
(1).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程颐 传:“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汉书·韦贤传:“黼衣朱紱,四牡龙旂。”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满筵。”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2).指做官。 唐 陈子昂 《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遥。”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紱,而 保安 子 天祐 ,食藿悬鶉,臣窃愧之。”
(3).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文选·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李善 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苍頡篇》曰:‘紱,綬也。’” 唐 康骈 剧谈录·狄惟谦请雨:“特颁朱紱,俾耀铜章。”
《漢語大詞典》:墨绶(墨綬)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綬。”后汉书·蔡邕传:“墨綬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唐 岑参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綬,关柳拂铜章。” 宋 司马光 《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綬百里宰,红蕖幕府僚。”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
《漢語大詞典》:黄绶(黄綬)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國語辭典》:绣佛(繡佛)  拼音:xiù fó
用五彩丝线绣成的佛像。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漢語大詞典》:青罗(青羅)
(1).青色丝织物。隋书·礼仪志七:“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郭沫若 《瓶》诗之一:“她那蜀锦的上衣,青罗的短裙……这些都还在我如镜的脑中驰骋。”
(2).喻曲折环绕的碧水。 宋 孔武仲 《炭步港观萤》诗:“ 九华 之南芦苇长,流萤夕起不计双。烂如神仙珠玉闕,青罗掩映千明缸。” 宋 刘弇 《清真观斋轩》诗:“矗橚晓声来杂珮,涟漪春脉涨青罗。” 宋 范成大 《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卜迁不我遐,一水明青罗。”
《漢語大詞典》:绿丝(緑絲)
(1).绿色丝缕。 唐 独孤及 《官渡柳歌》:“千条万条色,一一胜緑丝。” 唐 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緑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
(2).指柳丝。 唐 徐彦伯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诗:“香萼媚红滋,垂条縈緑丝。” 前蜀 韦庄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之一:“满街杨柳緑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國語辭典》:绮绣(綺繡)  拼音:qǐ xiù
五彩华丽的丝织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西游记》第一六回:「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漢語大詞典》:五丝(五絲)
五色丝。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五丝擅美,独茧称华。” 明 何景明 《寿母赋》:“荐五丝之文履兮,举九醖之芬觴。”
分類:五色色丝
《漢語大詞典》:幼妇(幼婦)
少女。借指“妙”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齏辛寻幼妇,醴酒忆先王。”参见“ 幼妇碑 ”。
分類:少女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辞(幼婦辭)
亦作“ 幼妇词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修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 修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明 王世贞 《项子出新编索序余病未能讽咏来美聊成短述》诗:“浮名人自惜,孤调晚堪疑。欲定《三都》价,难评幼妇辞。”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平生著述老经师,絶妙文章幼妇词。”
分類:极好诗文
《國語辭典》:曹娥  拼音:cáo é
人名。(西元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于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
《國語辭典》:曹娥碑  拼音:cáo é bēi
东汉孝女曹娥的墓碑。度尚立,邯郸淳作诔,称扬其孝行,今碑石已不存。现所传曹娥碑法帖,相传为晋王羲之所书。
《國語辭典》:绝妙好辞(絕妙好辭)  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𩐋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𩐋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形容极为佳妙的文辞。唐。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悲悽固托,抚疾何成,愧不得绝妙好辞。」
分類:美妙文辞
《國語辭典》:齑臼(虀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宋。辛弃疾 沁园春。杯汝知乎词:「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也作「齑臼」。
《國語辭典》:齑臼(齏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齑臼,受辛也。」也作「齑臼」。
《漢語大詞典》:黄绢(黄絹)
(1).黄色之绢。 唐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诗:“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絳纱。” 南唐 陈陶 《题赠高闲上人》诗:“鸳鷺输黄绢,场坛遶白苹。”《花月痕》第四八回:“六逆妻妾,唤做主娘,黄绢盖头,骑马跣足,这全是 粤 西 西溪峒 村媪。”
(2).见“ 黄绢幼妇 ”。
(3).谓隐语。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班支使解大明寺语:“﹝独 班 支使曰﹞得非‘ 大明寺 水天下无比’八字乎?众皆恍然曰:黄绢之奇智亦何异哉?”
(4).佛教之经卷。 唐 寒山 《诗》之一二一:“囊里无青蚨,篋中有黄绢。”绢,一本作“ 卷 ”。
《漢語大詞典》:黄绢幼妇(黄絹幼婦)
“絶妙”二字的隐语。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亦省称“ 黄绢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绢,价重乌丝。”
《漢語大詞典》:黄绢辞(黄絹辭)
见“ 黄绢词 ”。
《漢語大詞典》:黄绢词(黄絹詞)
亦作“黄绢辞”。 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
分類:优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