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苦乐(苦乐)  拼音:kǔ lè
艰苦与欢乐。《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文选。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
《國語辭典》:寒燠  拼音:hán ào
嘘寒问暖等应酬话。唐。白行简《李娃传》:「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
《國語辭典》:滋味  拼音:zī wèi
1.泛指食物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如:「这鱼汤滋味鲜美。」《西游记》第二四回:「哥哥,吃了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慢咽,尝出些滋味。」《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买了两个蕃譒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2.比喻感觉。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我只好在厨房里端菜,送到门帘子外头,让他们接进去。这是什么滋味呢!」
《國語辭典》:业缘(業緣)  拼音:yè yuán
佛教用语。善恶果报的因缘。《妙法莲华经》卷一:「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唐。元稹 哭子诗一○首之四:「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国语辞典》:业田(业田)  拼音:yè tián
佛教用语。指人今生的善恶行为能生来世苦乐之果,譬如田园能生好与坏的果实。唐。实叉难陀《广佛华严经》卷三九:「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
《國語辭典》:业果(業果)  拼音:yè guǒ
佛教用语。指善业或恶业所造成的苦乐的果报。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序〉:「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复三世,言至理之高妙,则冠绝百灵。」《聊斋志异。卷四。公孙九娘》:「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
琰魔王苦乐二相
【佛学大辞典】
(传说)阎罗王宫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现出。时有大狱卒,捉王使卧热铁上。以铁钩开口,以洋铜灌之,全身无不燋烂。受此苦已,复与诸众生相娱乐,与诸大臣眷属同受福乐。见长阿含经十九地狱品,三界义。
苦乐二果
【佛学次第统编】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
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
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但分别比较之,则地下苦,天上乐,人则苦乐相杂也。
无苦乐
【三藏法数】
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
【三藏法数】
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喜苦乐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世间之乐,多过多患,虚妄颠倒,非可爱乐;观世间之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乐;以一切法虚诳故,乐尚不喜,何况于苦,是名不喜苦乐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