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茅 → 茆茅”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32,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茅舍
诛茅
茅堂
茅斋
草茅
黄茅
茅亭
茅店
衡茅
茅庐
茅土
茅庵
茅山
三茅
茅君
《國語辭典》:茅舍  拼音:máo shè
茅草盖的屋舍。也用为自己屋舍的谦辞。唐。白居易 别草堂三绝句之三:「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大姓问道:『老道,今日为何光降茅舍?』」
《國語辭典》:诛茅(誅茅)  拼音:zhū máo
剪除茅草。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
《漢語大詞典》:茅堂
亦作“茆堂”。
(1).草盖的屋舍。语出 汉 韦孟 《在邹诗》:“爰戾于 邹 ,鬋茅作堂。”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红楼梦第十七回:“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清 黄景仁 《对月》诗:“键户谢人事,茅堂夜色虚。”
(2).堂名;里名。宋书·袁粲传:“上於 华林园 茅堂 讲周易, 粲 为执经。”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观道 雷池 侧,访德 茅堂 阴。”
《漢語大詞典》:茅斋(茅齋)
亦作“茆斋”。 茅盖的屋舍。斋,多指书房、学舍。南齐书·刘善明传:“﹝ 善明 ﹞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牀榻几案不加剗削。” 唐 孟浩然 《西山寻辛谔》诗:“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遥知置向茆斋里,夜夜虹光贯紫虚。” 清 唐孙华 《抱灌轩杂兴》诗之一:“野岸青芜合,茅斋白日长。”
《國語辭典》:草茅  拼音:cǎo máo
1.杂草。《楚辞。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2.閒居不做官的人的谦称。《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
3.山野乡间。《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草茅,复姓司马。」
《漢語大詞典》:黄茅
(1).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杨万里 《曾伯贡主簿挽诗》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黄茅。”
分類:茅草
《骈字类编》:茅亭
唐 戎昱 罗江客舍 山县秋云闇,茅亭暮雨寒。
唐 李洞 迁村居二首 其二 歌乐听常稀,茅亭静掩扉。
宋 黄庭坚 登南禅寺怀裴仲谋 茅亭风入葛衣轻,坐见山河表里清。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其八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煖一杯。
宋 杨万里 癸未上元后永州夜饮赵敦礼竹亭闻蛙醉吟 茅亭夜集俯万竹,初月未光让高烛。
金 辛愿 寄裕之 谁家秋月茅亭底,何处春风锦瑟旁。
元 曹之谦 白菊 见说寒英能愈疾,拟开三径著茅亭。
金 冯子翼 小圃茅亭新成 榆柳清阴下,茅亭近水湄。
元 丁鹤年 题江亭柳色图 昔年酾酒地,江汉一茅亭。
元 倪瓒 题画 南望铜官晓色新,三株松下一茅亭。
《國語辭典》:茅店  拼音:máo diàn
简陋的旅舍。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國語辭典》:衡茅  拼音:héng máo
简陋的茅屋。唐。白居易〈四月池水满〉诗:「吾亦忘青云,衡茅足容膝。」
《國語辭典》:茅庐(茅廬)  拼音:máo lú
草屋。《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
分類:草屋
《國語辭典》:茅土  拼音:máo tǔ
古代天子以五色土为社祭的祭坛,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包以白茅,覆以黄土,给受封者在封国内立社,称为「茅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漢語大詞典》:茅庵(茅菴)
亦作“茆菴”。茅庐;草舍。 唐 胡曾 《自岭下泛鷁到清远峡作》诗:“不为篋中书未献,便来兹地结茅庵。”《水浒传》第一回:“自向 龙虎山 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 明 屠隆 《昙花记·郊行卜佛》:“久居华屋,转羡茆菴。”红楼梦第一二○回:“两人携手而行,小廝驱车随后,到了一座茅庵。”
分類:草舍
《國語辭典》:茅山  拼音:máo shān
山名。位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景帝时茅盈曾偕弟固、衷居此,故称为「茅山」。也称为「良常山」、「句曲山」、「三茅山」。
《國語辭典》:三茅  拼音:sān máo
长有三棱的菁茅,为古代的瑞草。《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其吉礼也,则三茅不剪,日观停瑄。」
《漢語大詞典》: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漢語大詞典》:茅君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