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茅山  拼音:máo shān
山名。位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景帝时茅盈曾偕弟固、衷居此,故称为「茅山」。也称为「良常山」、「句曲山」、「三茅山」。
《國語辭典》:三茅  拼音:sān máo
长有三棱的菁茅,为古代的瑞草。《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其吉礼也,则三茅不剪,日观停瑄。」
《漢語大詞典》: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漢語大詞典》:茅君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
《漢語大詞典》:金坛(金壇)
(1).道教供奉神仙的坛。 南朝 梁 范云 《答句曲陶先生》诗:“石户栖千秘,金坛謁九仙。”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啟玉笈之幽文,貽金坛之妙诀。”旧唐书·隐逸传·白履忠:“非夫得秘诀於金坛,受幽文於玉笈,其孰能与此乎!”
(2).拜将的坛。 唐 杨炯 《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猛将分麾,受律於金坛之下。” 唐玄宗 《钱王晙巡边》诗:“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3). 句曲山 山洞,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之一。在 江苏省 金坛县 。云笈七籤卷二七:“第八 句曲 山洞,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 金坛 华阳 之洞天。”
《國語辭典》:外史  拼音:wài shǐ
1.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
2.文人常以此作为雅号。《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一。赵埙传》:「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
3.职官名。职掌记录王者下达于京畿外的命令,并掌理四方邦国志书,三皇五帝的典籍。
《漢語大詞典》:陶隐(陶隱)
即 陶弘景 。 陶 隐居 句曲山 时,庭院植松,每闻松风,欣然为乐。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一:“ 谢 家山色朝晡见, 陶隐 松风寤寐闻。”
《漢語大詞典》:良常
山名。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原为 句曲山 的一部分。 秦始皇 三十一年登 句曲山 北陲,会群官,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于是改称 句曲山 北陲为 良常山 。见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一。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之三:“ 良常 应不动移文,金醴从酸亦自醺。” 清 赵翼 《寄怀杜阁》诗:“深壑透 宛委 ,浮嵐接 良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