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茅 → 茆茅”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32,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白茅
分茅
拔茅
前茅
一茅
茅柴
蓬茅
茅宇
茆茨
茅塞
茅龙
结茆
诛茆
苴茅
包茅
《國語辭典》:白茅  拼音:bái máo
植物名。禾本科白茅属,宿根草本。根茎横走,秆细,高一、二尺,叶丛生,有平行脉,叶鞘无毛。叶生之前,茎顶密生白色穗状圆锥花序,小穗为长丝状白色毛所包围。其地下茎味甜,可入药。也称为「丝茅」。
《國語辭典》:分茅  拼音:fēn máo
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晋书。卷五九。列传。汝南王亮》:「有晋郁兴,载崇藩翰,分茅锡瑞,道光恒典,仪台饰衮,礼备彝章。」
《漢語大詞典》:拔茅
见“ 拔茅连茹 ”。
《國語辭典》:拔茅连茹(拔茅連茹)  拼音:bá máo lián rú
茅,茅草。茹,根部相连者。拔茅连茹语本《易经。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三国魏。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比喻贤人相继引进。《幼学琼林。卷二二。花木类》:「国家进多贤,曰拔茅连茹。」《野叟曝言》第八四回:「如今又是赤瑛、红瑶夫妇,拔茅连茹,接踵而至。」
《國語辭典》:前茅  拼音:qián máo
1.称军中的斥候。古代斥候以茅为旌识,看到前方的敌人,则举茅以报告在后面的军队戒备。《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2.考试成绩优良,排名在前面的。如:「他成绩名列前茅,经常担任班上小老师的职务。」《聊斋志异。卷五。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望。」
《骈字类编》:一茅
汉书郊祀志古之封禅鄗上黍北里禾所以为盛江淮间一茅三眷所以为藉也 王安石再至学省诗何为眷恋米五斗便可经营把一茅
《國語辭典》:茅柴  拼音:máo chái
劣质酒。宋。吴聿《观林诗话》:「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宋。王谌〈渔父词。湘妃泪〉词:「春浪急,石矶寒,买得茅柴味亦酸。」
《國語辭典》:茅柴酒  拼音:máo chái jiǔ
劣酒。明。冯时化《酒史。卷上。酒品。第二》:「茅柴酒,书言故事恶酒曰茅柴。」《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诏生死冤家》:「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
分類:薄酒
《國語辭典》:蓬茅  拼音:péng máo
茅屋。形容屋舍简陋。唐。杜荀鹤 山中寡妇诗:「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骈字类编》:茅宇
唐 皇甫冉 赋得越山三韵 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唐 杜甫 遣兴五首 其四 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
《国语辞典》:茆茨  拼音:máo cí
茅屋。如:「从前农村中的屋舍,都是茆茨土屋。」也作「茅茨」。
分类:茅屋
《國語辭典》:茅塞  拼音:máo sè
茅草塞山径。语出《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后比喻知识未开,思路不通。《西游记》第三六回:「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
《漢語大詞典》:茅龙(茅龍)
相传仙人所骑的神物。 汉 刘向 列仙传·呼子先:“ 呼子先 者, 汉中 关 下卜师也,老寿百餘岁。临去,呼酒家老嫗曰:‘急装,当与嫗共应 中陵王 。’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呼 子先 。 子先 持一与酒家嫗,得而骑之。乃龙也,上 华阴山 。”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儻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闺晤》:“香尘昔惯践轻躯,弄笛曾经伴 緑珠 。飞天早借茅龙驭。” 清 沈用济 《望西岳》诗:“欲跨茅龙问酒母,芝田堪种乏仙才。”
分類:仙人神物
《漢語大詞典》:结茆(結茆)
见“ 结茅 ”。
《國語辭典》:结茅(結茅)  拼音:jié máo
编茅建屋。《宋史。卷三九○。李衡传》:「定居昆山,结茅别墅。」
《漢語大詞典》:诛茆(誅茆)
见“ 诛茅 ”。
《國語辭典》:诛茅(誅茅)  拼音:zhū máo
剪除茅草。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
《漢語大詞典》:苴茅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该方颜色的泥土,覆以黄土,包以白茅,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象征。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 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 陆德明 释文:“燾,覆也;苴,包裹也。”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 李贤 注:“封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铜虎符也。” 宋 陆游 《新黏竹隔作暖阁》诗:“已胜展鉢三椽下,莫羡苴茅万户封。” 清 王广心 《大梁行送林平子》:“ 大梁 昔当全盛日,裂土苴茅建宗室。”
《國語辭典》:包茅  拼音:bāo máo
成束捆绑的菁茅草。古代祭祀时,用来滤酒去滓,为春秋时楚国的贡物。《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史记。卷六二。管晏传》:「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也作「苞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