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也可  拼音:yě kě
也可以、也好。表示对事物或然情况的认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若肯留在帐下效力,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就使题目不是他出的,请他多拟几款条对,也可应应急。」
《漢語大詞典》:博罗(博羅)
(1).芋头的异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上:“博罗,《蔬谱》:大者谓之芋头, 嘉定 名之博罗,旁生小者谓之芋嬭。”
(2).蒙古语boru音译。青色;灰褐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孛罗者,青也。亦作博罗。”
《漢語大詞典》:者别
蒙古语“箭”的音译。元朝秘史卷四:“当初 者别 本名 只儿豁阿歹 ,因他射死战马能的上头,赐名‘者别’;如战马般用著他。‘者别’,军器之名也。”按, 只儿豁阿歹 用箭射断了 成吉思汗 战马的颈脊,故 成吉思汗 改其名为“者别”。
《國語辭典》:胡同  拼音:hú tòng
北方人称小巷道。参见「胡衕」条。《红楼梦》第九回:「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唬我们来了。」《老残游记》第六回:「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女两个。」
《漢語大詞典》:火赤
(1).火红的颜色。周礼·考工记·弓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 孙诒让 正义:“牛胶火赤者,谓纯赤如火也。”
(2).蒙古语“札鲁火赤”之省语。即宗正府,掌皇族事务。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别集·官制一·随朝职品》:“札鲁火赤,即宗正府,官三十八员。”
(3).指宗正府官员。 明 朱有燉 《元宫词》:“王孙公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门。”
《漢語大詞典》:济农(濟農)
汉语“亲王”的蒙古语译音。也写作吉囊、吉能。意为“副王”或“副汗”。 明 代 蒙古 贵族首领称号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儿子充任。 明 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 脱脱不花 被立为 岱总汗 后,以其弟 阿噶巴尔济 为济农辅政。至 清 代,凡任 伊克昭盟 盟长者均有此称,其它 蒙古 各部贵族则不再使用这一称号。《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封爵》:“ 天聪 七年,长子 巴达礼 授济农袭 图什业图汗 。”
《漢語大詞典》:补化(補化)
蒙古语译音。牛的别名。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亦作补化。”
《國語辭典》:拔都  拼音:bá dū
1.人名。(西元1209~1256)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太宗时率师西征,平钦察、俄罗斯,进攻波兰、匈牙利,欧人震惊。时值太宗崩逝,遂返京师。在窝瓦河设营,以统治俄境,袭封咸海之地,世称为「金帐汗」。
2.勇敢、勇士。译自蒙古语。《元史。卷一二三。赵阿哥潘传》:「阿哥潘率壮士逆战,手杀数十百人,坚遂引去。明日陛见,帝喜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赐黄金五十两,名曰『拔都』。」也作「拔突」、「霸突」。
《漢語大詞典》:那颜(那顔)
亦作“ 那衍 ”。亦作“ 那延 ”。 蒙古语noyan的音译。义为官吏,王公,长官。后为贵族的通称。《元典章·台纲二·照刷》:“ 月儿鲁 那颜为头,俺商量来,今后差监察各处行者,照刷出稽迟违错底轻罪过呵,教监察就便斟酌断者。”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围释》:“ 溜金王 患病了,请那颜进。” 徐朔方 等校注:“那颜,一作诺颜,蒙古语官长的音译。”《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 铁哥 丞相传奉皇太子令旨,教对 金长老 道与 铁哥 都元帅也可那衍、 刘万户 、 和尚万户 、 抄剌千户 等官。”《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安邑长春观道教真人札碑》:“ 蒙哥 皇帝圣旨里,宣諭倚付 汉 儿田地里应为底先生每底那延真人,悬带御前金牌。”
《國語辭典》:鄂博  拼音:è bó
蒙古游牧民族以石头、泥土、草等所作成的堆子,用以当做路标或地界。也作「敖包」。
《国语辞典》:蒙古语(蒙古语)  拼音:méng gǔ yǔ
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吉林、青海、甘肃等省。有二十七个辅音,八个基本元音和八个长元音,词汇中少量的突厥、汉、藏等语言的借词,使用蒙古文。
《漢語大詞典》:札萨(札薩)
原 西藏 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 清 代沿用于 西藏 。起初地位高于噶伦,后降至噶伦以下而略高于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惯例僧官札萨列于俗官札萨之前。
《漢語大詞典》:赛因(賽因)
亦作“ 赛音 ”。亦作“ 赛银 ”。 蒙古语sain的音译。好。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安排着筵会、金盏子满斟着赛银打剌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颜者,富也;只儿哈朗者,快乐也;阿木忽郎者,安也;赛因者,好也。”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吉林·宁古塔风俗杂谈》:“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首而问曰:‘赛音。’赛音者, 汉 言好也。”
《漢語大詞典》:鸳鸯泺(鴛鴦濼)
古湖泊名。亦名 鸳鸯泊 。蒙古语曰 昂吉尔图 ,亦称 安固里淖尔 。其地南北皆水泺,以其两水,故名。一说,因水禽唯鸳鸯最多而得名。在今 河北省 张北县 西北境。 辽 金 之世,历为帝王狩猎之所。 明 后称 集宁海子 。辽史·天祚帝纪一:“二月癸卯,微行,视民疾苦。丙午,幸 鸳鸯濼 。” 元 周伯琦 《鸳鸯泺作》诗:“官路何逶迆,里数不可度。宿止有常程,晚次 鸳鸯濼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九·云州堡》:“ 鸳鸯泊 ,堡西北百餘里,周八十里,其水停积不流。自 辽 金 以来,为飞放之所。 宋 宣和 四年, 金 人自 泽州 袭 辽 主於 鸳鸯濼 , 辽 主走 云中 ,五年, 女真 完颜旻 至 儒州 ,寻至 鸳鸯濼 ,即此 泽州 。”
《國語辭典》:苏木(蘇木)  拼音:sū mù
植物名。豆科苏木属,灌木或小乔木。全株有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十至十二对,小叶十至二十对。顶生圆锥花序,花黄色,花瓣五片。荚果厚革质,长椭圆形,先端截形,具偏向一侧之尖尾。心材赤色而有光泽,其浸液可为红色染料。原产东印度至爪哇、泰国、缅甸、马来群岛及广东、海南岛等地。也称为「苏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