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公园(公園)  拼音:gōng yuán
经过造园处理或保留其自然状态,以作为公众户外游憩及享受大自然的特定场所。
《漢語大詞典》:关送(關送)
谓行文送达。 宋 李纲 《与赵相公书》:“某昨具奏,乞元置安抚制置大使,司军马钱粮之半。蒙朝廷关送都督行府。”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望令讲读官,自今各以日得圣语关送修注官,仍请因今所御殿,名曰《祥曦记注》。”
分類:行文送达
《國語辭典》:变文(變文)  拼音:biàn wén
唐代兴起的一种讲唱文学。变文文体是由散文及韵文交替组成,以铺叙佛经义旨为主。内容为演绎佛经故事(如目莲变文、维摩结经讲经文)及历史、民间故事(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是研究中国讲唱文学的重要材料。
《國語辭典》:缴绕(繳繞)  拼音:jiǎo rào
迂回缠绕。《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唐。元稹〈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轻舟閒缴绕,不远池上楼。」
《漢語大詞典》:行召
行文征召。隋书·百官志上:“其有特发詔授官者,即宣付詔誥局,作詔章草奏闻。勑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詔,即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
分類:行文征召
《國語辭典》:关会(關會)  拼音:guān huì
宋朝开始使用的关子、会子等纸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恩霈军民》:「如三司招军补额之时,每刺一卒,官给关会一二封,衣装七事件。」
《漢語大詞典》:关借(關借)
谓行文征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本府中要排天中节,是合府富家大户,金银器皿绢段綾罗尽数关借一用,事毕一一付还,如有隐匿不肯者,即拏家属问罪,财物入官。有一张牒文在此。”
分類:行文
《漢語大詞典》:关请(關請)
(1).谓官府发放或从官府领取。 宋 李纲 《乞罢宣抚使第二札子》:“关请器甲,措置钱粮,雇买车马,种种军需,率皆创建。”《水浒传》第一一九回:“愿为民者,关请银两,各各还乡为民当差。”
(2).行文呈请。《元典章·户部八·酒课》:“以望刑法得中,不失恤刑之美意,关请会议施行。”
《漢語大詞典》:今字
(1).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从 汉 隶一直到现在通行文字的统称。
(2).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隶书。也称“今文”。史记·儒林列传:“ 孔氏 有古文尚书,而 安国 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今文,汉书·儒林传·孔安国作“今文字”。
《國語辭典》:公便  拼音:gōng biàn
便于公事,旧式上行公文每用「实为公便」为结束语。
《漢語大詞典》:昏晦
(1).指光线昏暗。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序》:“称‘悬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时有昏晦;美‘滔滔 江 汉 ,南北之纪’,然时有壅滞。”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宥:“纔及中流,风浪皆皆,蒸云走雷,咫尺昏晦。” 元 马臻 《德清夜泊》诗:“远色变昏晦,卸帆依浅沙。” 清 郑还古 《苏四郎传》:“风雨骤来, 遵言 与僕等隐大树下,於时昏晦,默亡所覩。”
(2).指行文混乱而晦涩。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十一》:“语意重迭昏晦甚矣。” 明 归有光 《与吴三泉书》之八:“病中遣辞昏晦,终不足以尽意,乞亮之。”
《國語辭典》:申文  拼音:shēn wén
1.行文向长官报告。《三国演义》第二回:「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
2.上呈长官的文书。《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刘爷做完申文,把皮氏一起俱已收监。」
《漢語大詞典》:行提
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关之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又有某案奉某衙门行提。”
《漢語大詞典》:腐毫
汉 司马相如 作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见西京杂记卷二。后遂以为行文迟巧、笔毫为枯之典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相如 含笔而腐毫, 扬雄 輟翰而惊梦。”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坐有 相如 ,寧当罚酒,不免腐毫。”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此则腐毫之 相如 ,卑於扫门之 魏勃 ; 陈王 之八斗,贱於 正平 之一剌。”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