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道谋(道謀)  拼音:dào móu
与路人商量,则意见纷歧,毫无功效。《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國語辭典》:荡风(盪風)  拼音:dàng fēng
1.顶著风。《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
2.广东习俗。女婿首次见妻之父母时,先饮一大杯酒,称为「荡风」。
《國語辭典》:让路(讓路)  拼音:ràng lù
让开道路,给人先行。《新唐书。卷一一五。朱敬则传》:「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國語辭典》:邋遢  拼音:lá ta
1.不整洁或做事不谨慎。如:「他真是生性邋遢,身上那套西装居然已经连穿三个月没洗了。」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2.拖著脚步走路。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眼见得路迢遥、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瘦马。」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3.极为疲累、浑身无力。《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你们瞧著罢,回来到了这里,横竖也邋遢了!」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國語辭典》:歇脚(歇腳)  拼音:xiē jiǎo
行路疲乏而暂时休息。《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更行几步,那里便是崔宁住处。小娘子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行路饥渴,偶来一个村家歇脚,打个中火。」也作「歇腿」、「歇足」。
《漢語大詞典》:倦路
倦于行路。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騑驂倦路,再寝再兴。”
分類:行路
《國語辭典》:顿踬(頓躓)  拼音:dùn zhì
1.行路颠仆。《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踬。」
2.比喻人处境穷困。《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杜夷》:「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
《漢語大詞典》:路节(路節)
旌节。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凭证。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 郑玄 注:“路节,旌节也。” 贾公彦 疏:“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國語辭典》:赶路(趕路)  拼音:gǎn lù
加快速度,期望在时限内到达。如:「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赶路了。」《文明小史》第四回:「他两个又在路上中了暑,发了痧,不能赶路。」
《漢語大詞典》:祭盘(祭盤)
古代举行路祭所设的祭台。 唐 大历 年间盛行一种路祭送葬仪式,送葬人在灵车行经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内陈设祭品及诸种戏剧人物的塑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 大历 中, 太原 节度 辛云京 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脩祭, 范阳 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 尉迟鄂公 与 突厥 鬭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道祭:“又停车设 项羽 与 汉高祖 会 鸿门 之象,良久乃毕。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國語辭典》:契需  拼音:qiè xū
怯懦。《周礼。冬官考工记。辀人》:「行数千里,马不契需。」
《漢語大詞典》:蹑冻(躡凍)
踏着未融化的冰雪行路。 唐 李洞 《河阳道中》诗:“衝风仍躡冻,提轡手频呵。”
《漢語大詞典》:迍踬(迍躓)
(1).谓行路艰难。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芳华》:“﹝ 娄 与婢﹞乃相与越涧循壑,迍躓于崚嶒犖确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一日,翁有事入都,途中值雪,山路迍躓,颇不易行。”
(2).困顿挫折。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殷循复》:“宜暂迍躓,以观后效。”
《国语辞典》:蹝履  拼音:xǐ lǚ
鞋子还没来得及穿好就举步行路。形容匆忙的样子。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也作「屣履」、「躧履」。
《漢語大詞典》:偃蹠
阻塞行路。文选·宋玉〈高唐赋〉:“陬互横牾,背穴偃蹠。” 刘良 注:“蹠,径也。言山角横逆,临危背深,偃塞人径也。”
分類:阻塞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