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1,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韦行俭
释道行( 杨 自在三昧 )
权德舆(字 载之 文 行第 三 扶风郡公 )
欧阳詹(字 行周 )
□行式
僧行明( 鲁 )
刘行臣
周行先
崔行先
徐师道(字 太真 文行 )
李思行( 乐安郡公 襄 )
李行言
杨行敏
杨行真人
其它辞典(续上)
窦常(字 中行 行第 大 )韦行俭
释道行( 杨 自在三昧 )
权德舆(字 载之 文 行第 三 扶风郡公 )
欧阳詹(字 行周 )
□行式
僧行明( 鲁 )
刘行臣
周行先
崔行先
徐师道(字 太真 文行 )
李思行( 乐安郡公 襄 )
李行言
杨行敏
杨行真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或748—825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中行。代宗大历十四年进士。隐居广陵二十年,多所论著。德宗贞元十四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历朗、夔、江、抚四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致仕。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均以诗名,后人集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825 字中行,排行大,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父叔向,有诗名。常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登进士第,久为盐铁转运府小吏。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任淮南节度参谋,历盐铁转运从事,湖南观察判官。宪宗元和六年(811)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七年授朗州刺史,历夔、江、抚三州刺史。穆宗长庆中以国子祭酒致仕,敬宗宝历元年(825)卒。生平见褚藏言《窦常传》,新、旧《唐书·窦群传》附传。常工诗,曾编《南熏集》3卷,收大历诗人作品。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常与弟牟、群、庠、巩诗各1卷。《全唐诗》收入。唐诗汇评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父叔向卒,遂卜居扬州之柳杨,疏泉种树,隐几著书。贞元十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辟掌书记,不就。淮南节度使杜佑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有文集十八卷,已佚。大中中,褚藏言编常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全唐诗》存诗二十六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杨。桂阳人。南岳般舟道场出家。游学钟陵默有證入。得自在三昧。俄就澧阳西南山中。营小室以居。布衲蒲鞋。或坐或寐。无所滞虎豹杂处床榻间未几。忽有辇材橐费。愿大搆缮以施者。其栋宇之盛。未旬浃已备。既辞去。问其名氏爵里于人。而卒无知者。然后意其为神助云。顷又太守以郡治之开元寺。固召居之。即告终。元和十五年。寿六十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道行。姓杨。桂阳人也。自生已来神府聪利肌体冰雪如也。年甫十二心誓慕道。于南岳般若道场受学。于钟陵求诀。自默證法号自在三昧。由此布纳蒲鞋用资残息而已。就澧阳西南伐木为室。方丈而居。虎豹多伏于床榻之间。后有赍材殖为营堂宇。曾未浃旬一皆周具。视之寂无人焉。始知鬼神舍材输力也。太守苦召居州治开元寺。未久元和十五年终。年六十九。焚舍利建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唐天水略阳人,字载之。权皋子。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卒谥文。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德宗时任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有《权载之文集》50卷传世。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贞元初,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迁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除中书舍人,十八年,兼知贡举。迁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八年,留守东都。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十一年,出镇兴元。卒。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十卷。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转户部。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封扶风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镇兴元。卒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作品评论
石林诗话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唐诗纪事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沧浪诗话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唐才子传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灵芬馆诗话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颇有风趣。《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亦清婉有致。此种甚少也。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晋江人,字行周。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詹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还京,官四门助教。十五年,韩愈自汴州朝正京师,詹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不果。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归京,寻卒。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举进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命而卒,天其绝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郡长州人,俗姓鲁。历居五台山、峨眉山,后栖衡山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交契。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至衡岳爱之。遂栖止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相往来。每谓其友曰。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一日委身鸷兽前。骨肉皆尽。泰为收其遗馀。以阇维之。得舍利。绝圆莹。因撷华酌水。述文以祭。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成法檀度也。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行明。俗姓鲁。吴郡长洲人也。幼从师于本部。后游方问道。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皆随心应现。由此登天台陟罗浮。入衡岳游梓潼。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争寻常而未息。靡有宁岁。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止七宝台。与玄泰布纳为交契。其性之好恶泰亦罔抗其轻重焉。尝谓道友曰。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可不务乎。屡屡言之都不之信。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争竞食之。须臾肉尽。时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辞中明其勇猛能捐内财。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佛敕比丘施众生食。二世顺益感果非轻。若其明公成大檀度远悭贪也。成大勇猛得无畏也。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善画鬼神,精彩洒落。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会稽人,字太真。精于翰墨。不干仕进。裴行俭尝辟宾幕,授九陇尉,后弃官归。及终,私谥文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州人。高祖举义兵,令其观觇京师动静,称旨,授左三统军。平京师,累擢嘉州刺史,封乐安郡公。卒谥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初为泾阳县令。宣宗猎于苑北,至泾阳,遇樵夫,问县令姓名、为政何如,樵夫言行言性执,尝捕获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帝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及除海州刺史,入谢,帝赐之金紫,取帖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