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1,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王行敏
行寂禅
裴行立
释善行
释大行( 常精进菩萨 开国公 )
释智行(别称 般若提婆 )
陆行俭
韦行诠
魏满行
僧行满
李行敏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白行简(字 知退、退之 阿怜 行第 二十三 )
僧宗密( 何 定慧禅师 名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禅源、法性 )
其它辞典(续上)
王行周王行敏
行寂禅
裴行立
释善行
释大行( 常精进菩萨 开国公 )
释智行(别称 般若提婆 )
陆行俭
韦行诠
魏满行
僧行满
李行敏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白行简(字 知退、退之 阿怜 行第 二十三 )
僧宗密( 何 定慧禅师 名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禅源、法性 )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乐平人。初降高祖,拜潞州刺史、迁屯卫将军。破刘武周,败窦建德。与刘黑闼战,胜后不设防,为刘所掩,不屈被斩。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行寂禅师。石霜诸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稷山人。裴守真曾孙。重然诺,治兵有法。以军劳累授沁州刺史,迁卫尉少卿。口陈愿治民,试一县自效,除河东令,宽猛时当。擢安南经略使,环王国李乐山谋废其君,来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将讨斩之,其国人悦服。徙桂管观察使,迁安南都护。召还,道卒,年四十七。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善行师者。晋州人也。少辞桑梓访道东山。长习律仪寄情明咒。温恭俭素利物是心。则净之门人也。随至室利佛逝有怀中土。既染痼疾返棹而归。年四十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齐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华三昧于泰山岩壑中。遂感普贤现身。后自叹以为此生云谢。他生未知。受报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诸经。乃如法进脩。经三七日。忽于一夜。心目洞明。睹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鉴中像。未几。诏入内廷。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久之示微疾。右胁而逝。葬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乃示微疾右胁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智行法师者。爱州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汎南海诣西天。遍礼尊仪。至弶伽河北。居信者寺而卒。年五十馀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约武则天朝,官至尚书右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邢州钜鹿人。约高宗初,官至刑、户二部侍郎。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贞元间僧人。二十一年(805)在台州,送日僧最澄归国。最澄《显戒论缘起》卷上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2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怜,排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左拾遗、主客员外郎、膳部郎中等职。穆宗宝历元年(825)转主客郎中,赐绯,次年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三梦记》等均为传奇名篇。《全唐诗》存诗7首。《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较有情致。《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行简字知退。太子太傅居易弟。贞元末进士。元和中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宝历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