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6—285 【介绍】: 西晋弘农湖人,字士治,小字阿童。恢廓有大志,为羊祜所知。除巴郡太守,两任益州刺史,有惠政。力排众议,主张灭吴。自武帝泰始八年起,大造舟船,密作攻吴准备。咸宁五年,奉命率军攻吴。次年,烧断吴人所置横江铁锁,直取建康,吴主孙皓出降。官至抚军大将军。卒谥武。
全晋文·卷四十三
浚字士治,弘农湖人。辟河东从事,后参羊祜征南军事,转车骑从事中郎,除巴郡太守,转广汉太守,迁益州刺史,封关内侯,拜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进平东将军假节。吴平,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封襄阳县侯,迁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太康六年卒,年八十,谥曰武。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相州洹水人。隋文帝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均以秀才擢第。善属文,深明佛经。高祖武德中,为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李世民表值秦王府文学馆。太宗贞观时,以魏徵荐,迁兵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中书侍郎,论事称旨。与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同以敢于直谏为太宗赞许。旋为太子左庶子,坐事流驩州。久之,授郢、石二州刺史。高宗显庆元年,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二年,拜中书令。三年,坐与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有《春坊要录》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入唐,太宗召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627),擢兵部员外郎。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高宗显庆元年(656),改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二年,兼度支尚书,迁中书令,封襄阳公。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正伦善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思恭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四分别著录《春坊要录》4卷、《百行章》1卷、文集1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正伦。相州洹水人。高祖朝历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中累迁中书侍郎。赐爵南阳县侯。显庆初累授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宏文馆学士。封襄阳县公。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后王昌龄过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孟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孟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开元间游长安,应进士试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归襄阳。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次年归里。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寻病卒。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后应进士不第,赴吴越一带漫游,以隐士终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襄阳集》。曾多次过江夏(今武昌),在黄鹤楼宴客送友,饮酒赋诗。其黄鹤楼诗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别流人》《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归鄂渚》等。“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四首。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后山诗话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臞翁诗评》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沧浪诗话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沧浪诗话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唐诗品》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点唐诗正声》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诗话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艺圃撷馀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诗薮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诗薮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唐诗镜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归
钟云: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便门?若右丞诗,虽欲窃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别也。
唐音癸签
引何景明语: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时闲澹颇自成局。
唐音癸签
引王世贞语:孟襄阳才不足半摩诘,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然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诗源辨体》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
《诗源辨体》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诗源辨体》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然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浩然如“云海访瓯闽”、“沿溯非便习”、“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处”、“府寮能枉驾”、“敝庐在郭外”、“闻君息阴地”、“与君园庐并”、“去国已如昨”、“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遑遑三十载”、“南国辛居士”、“旧国余归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神会兴到,随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台旧”、“义公习禅寂”、“支遁初求道”、“龙象经行处”等篇,则皆幽远清旷,以丘壑胜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骚坛秘语》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唐诗归折衷》
孟诗以清胜,其入悟处,非学可及,吴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
《唐诗归折衷》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馀味。
《古欢堂集杂著》
襄阳(五律)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诗
孟浩然诸体似乎澹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唐诗别裁》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唐诗别裁》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较之储生,尤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唐宋诗举要》
姚曰:孟公高华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处则过之。
《历代五言诗评选》
传言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请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
《國語辭典》:夫人城  拼音:fū rén chéng
指晋朱序母于襄阳城西北角筑城以禦苻坚之城。《晋书。卷八一。列传。朱序》:「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馀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馀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漢語大詞典》:呼鹰台(呼鷹臺)
台名。即 景升台 。在今 湖北 襄阳 。传为 汉 末 荆州 刺史 刘表 所建。以登台鼓琴作乐,有鹰来集,故名。 宋 苏轼 《人日猎城南》诗:“莫上 呼鹰臺 ,平生笑 刘表 。” 宋 曾慥 类说·襄阳耆旧传:“ 刘表 为 荆州 刺史,筑 呼鹰臺 ,作《野鹰来》曲。”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中、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
《漢語大詞典》:北路鱼(北路魚)
南朝 梁 襄阳 鱼弘 性侈靡,侍妾百余人,车马服玩,皆穷一时之胜,故当时童谣有“北路鱼”之称。南史·徐君蒨传:“﹝ 徐君蒨 ﹞为 梁 湘东王 镇西諮议参军。颇好声色,侍妾数十,皆佩金翠,曳罗綺,服玩悉以金银。饮酒数升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每遇欢謔,则饮至斗。有时载伎肆意游行, 荆 楚 山川,靡不毕践。朋从游好,莫得见之。时 襄阳 鱼弘 亦以奢侈称,於是府中謡曰:‘北路 鱼 ,南路 徐 。’然其服翫次於 弘 也。”
《国语辞典》:皮日休  拼音:pí rì xiū
人名。(西元834~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为唐代诗人。性傲诞,尝隐居鹿门山,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咸通年间中进士,官太常博士,后为黄巢所害,著有《皮子文薮》。
《漢語大詞典》:白铜堤(白銅堤)
古代 襄阳 境内 汉水 堤名。 唐 刘禹锡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 汉水 青山郭, 襄阳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春》之一:“ 白铜堤 下烟苍苍,林端细蕊参差香。”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之四:“緑树藏鶯鶯正啼,柳丝斜拂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
《漢語大詞典》:枣宜会战
1940年5月,日军向枣阳、襄阳、宜昌地区进攻,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渡襄河出击,在南瓜店遭敌万余人夹击,壮烈殉国。随后,日军强渡襄河,攻占襄阳、宜昌。6月16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收复宜昌,此后双方形成对峙。
《漢語大詞典》:襄阳炮(襄陽礮)
炮名。 元 攻 襄阳 时所用之炮。 回回 人 亦思马因 造。说郛续卷五引 明 王祎 《逐鹿记》:“又设襄阳礮,著物无不糜碎,礮风著人皆死,城中震恐。”参阅元史·亦思马因传明史·兵志四 明 董毅 《碧里杂存·连子弩》
分類:襄阳回回
《国语辞典》:马跃檀溪(马跃檀溪)  拼音:mǎ yuè tán xī
后汉时,刘表请刘备到襄阳赴宴,准备加害于他。刘备得知,于是托辞逃出,骑马至檀溪时,后面追兵已到,刘备情急之下,乃鞭马一跃而过檀溪的故事。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一出:「抵多少鸡唱函关,马跃檀溪。」
《国语辞典》:攻心为上(攻心为上)  拼音:gōng xīn wéi shàng
以德化、智略等胜敌为上策。《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国语辞典》:正名责实(正名责实)  拼音:zhèng míng zé shí
辨正名称以求与事实相符。宋。岳飞〈申府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劄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国语辞典》:襄樊市  拼音:xiāng fán shì
城市名。襄阳、樊城的合称。北岸樊城为商业城,南岸襄阳为军政中心,二地隔汉水相望,是双子城。水陆交通线在此汇集,是江汉平原北方的门户,也是湖南、湖北、陕西三省的交通、商业及军事重地。
《國語辭典》:滇剧(滇劇)  拼音:diān jù
云南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在清乾隆期间形成,流行于云南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