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3,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借留
中规
眼高
请求
责望
严师
律己
责备
高难
条件
反躬
罢市
呼声
如数
薄责
《漢語大詞典》:借留
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唐 白居易 《乔弁可巴州刺史制》:“ 巴州 刺史 乔弁 前假竹符,俾临 巴郡 。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 咸平 ﹞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 承矩 。”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鎰 ﹞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 借寇 ”。
《漢語大詞典》:借寇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漢語大詞典》:中规(中規)
(1).同圆规相符。荀子·劝学:“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2).引申为合乎准则、要求。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鏘鸣也。”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國語辭典》:眼高  拼音:yǎn gāo
瞧不起人或藐视一切。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今日做了官,就眼高了。」
《國語辭典》:请求(請求)  拼音:qǐng qiú
1.说明要求,希望得以实现。《汉书。卷八。宣帝纪》:「虚闾权渠单于请求和亲,病死。」《后汉书。卷二五。卓鲁魏刘列传。卓茂》:「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2.提出的要求。如:「在跟他充分沟通之后,总经理批准了他的请求。」
《漢語大詞典》:责望(責望)
(1).责怪抱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 唐 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内竖依凭切,凶门责望轻。”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其於兄弟也,与吾仲父异母以生,同居及老,未尝有一言之相责望也。”
(2).要求和期望。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八:“先父暮年多病,他无所冀,独责望余兄弟两人不浅。” 明 李贽 《又答耿中丞书》:“然渠之所以知公者,其责望亦自颇厚。”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
《國語辭典》:严师(嚴師)  拼音:yán shī
1.尊敬老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2.管教严厉的老师。《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
《國語辭典》:律己  拼音:lǜ jǐ
约束自己。如:「律己甚严」。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宁波宗太守湘文,律己爱民,政声卓著。」
《國語辭典》:责备(責備)  拼音:zé bèi
1.要求做到完美的地步,而没有缺点。《淮南子。泛论》:「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赞曰》:「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
2.责罚。《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著实教训了一顿。」《红楼梦》第五八回:「众人皆知他们不能针黹,不惯使用,皆不大责备。」
《漢語大詞典》:高难
(技巧上)要求高,难度大:他练的武术有许多~动作。
《國語辭典》:条件(條件)  拼音:tiáo jiàn
应具备的要项。如:「他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错,可以肩此重任。」《朱子语类。卷六九。易。乾下》:「『忠信进德,修辞立诚居业』,工夫之条件也。」
《國語辭典》:反躬  拼音:fǎn gōng
回过头来要求自己。《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國語辭典》:罢市(罷市)  拼音:bà shì
1.歇市,停止市集。《晋书。卷三四。列传。羊祜》:「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旧五代史。卷八八。晋书。列传。李从璋》:「二年九月终于任,年五十一,邓人为之罢市,思遗爱也。」
2.商人为某种要求,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儒林外史》第一七回:「百姓要留这官,鸣锣罢市,围住了摘印的官,要夺回印信。」《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将来官府要派咱们出钱,俺第一个罢市。」
《國語辭典》:呼声(呼聲)  拼音:hū shēng
1.呼喊的声音。《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文辞谢之际,忽堂上如数十人呼声。」
2.比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如:「执政者不应漠视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的呼声。」
3.比喻支持度。如:「他参选议员选举,呼声很高。」
《國語辭典》:如数(如數)  拼音:rú shù
按照规定或原来的数目。如:「如数归还」。明。董谷《碧里杂存。板儿》:「初至,见交易者皆称钱为板儿,怪而问焉,则所使者低恶之钱,以二折一,但取如数而不视善否。」《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说得毓生满面羞惭,只得如数给他。」
《漢語大詞典》:薄责(薄責)
(1).用低标准来要求。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2).轻微的责备或责罚。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而自 建隆 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明史·徐阶传:“故圣帝明王,有言必察。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俄邻子以执奸自首,既薄责逐释讫;而妇兄 马彪 素健讼,具词控妹冤。”
(3).簿责。根据文书所列的罪状来诘责审理。 宋 范仲淹 《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序:“公於部中择其挟贵人势力,州县不敢动者一二家,薄责于庭,众皆大惧。”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奉旨将掌厂值日内臣 贺尧年 、监督主事 蔡宸恩 下狱薄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