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叫
号叫,呼喊,发出大声的叫喊或呼叫,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激动、痛苦或害怕,高兴或快乐)例如:这两个小孩怕得大叫起来。
叫喊。例如:看台上的观众高兴地大叫大喊。
《國語辭典》:嚷嚷  拼音:rāng rāng
高声呼喊、吵闹。如:「他嘴里嚷嚷些什么呀?」
《漢語大詞典》:叫啖
犹叫喊。 宋 苏轼 《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其逐人却将专典拑撮及与揽纳人等数百人,对监官高声叫噉,奔走前去。”
分類:叫喊
《國語辭典》:嗷嗷  拼音:áo áo
拟声词:(1)形容哀号声。《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2)形容众口嘈杂声。《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也作「熬熬」。
《國語辭典》:惊呼(驚呼)  拼音:jīng hū
因惊奇或害怕而大叫。如:「人遇到危险时,总会惊呼救命。」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國語辭典》:呼声(呼聲)  拼音:hū shēng
1.呼喊的声音。《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文辞谢之际,忽堂上如数十人呼声。」
2.比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如:「执政者不应漠视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的呼声。」
3.比喻支持度。如:「他参选议员选举,呼声很高。」
《漢語大詞典》:欢哗(驩譁)
欢笑喧哗。驩,通“ 欢 ”。 宋 范成大 《三月十五日华容湖尾看月出》诗:“妻孥竞驩譁,渠亦知许事。”
分類:欢笑喧哗
《國語辭典》:叫嚣(叫囂)  拼音:jiào xiāo
1.大声喊叫、吵嚷。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口出狂言。如:「对方一再叫嚣,扬言这次球赛要夺得冠军。」
《國語辭典》:呼叫  拼音:hū jiào
1.呼喊叫唤。《新唐书。卷二○二。文艺列传中。李白》:「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
2.利用无线电传呼设备喊叫对方。如:「无线电呼叫」。
《國語辭典》:呼噪  拼音:hū zào
1.嘈杂的叫喊。《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范蠡泄庸两翼呼噪而至,势如风雨。」
2.欢呼。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立丹墀,未呼噪。恰待扬尘舞蹈,谢君恩展脚舒腰。」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二折:「百官每听处分一齐的忙呼噪,扶持著有德的君王谁敢违。」
《漢語大詞典》:乎号(乎號)
因处于困境需要援助而叫喊。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论》:“而一部分之沿习旧思想者,则承前説而稍变之,以 孔子 为我国之 基督 ,遂欲组织孔教,奔走乎号,视为今日重要问题。”
《漢語大詞典》:吖吖
叫喊声。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则听得巡院家高声的叫吖吖。” 臧懋循 音释:吖,音鸦。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我与你便吖吖叫,我与你便磨磨擦。”
《漢語大詞典》:噭号(噭號)
叫喊,号叫。 明 李东阳 《记女巫》:“或衣锦衣,腰数十铃,跳梁噭号。”
分類:叫喊号叫
《國語辭典》:叫吼  拼音:jiào hǒu
大声呼喊。元。杨讷《西游记》第二出:「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也作「叫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