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讹字(訛字)
亦作“譌字”。 误字;错别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印章上字或可用隶书,不纯用小篆也,世人多以为譌字。” 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第十一章四:“刻本自然也难免有误,特别是书商目的在赚钱,常有偷工减料之弊,因而讹字、衍文、误倒、误脱乃至缺行、缺卷情况频频发生。”
分類:讹字误字
《漢語大詞典》:缺讹(缺訛)
指减少和变动。 唐 杜甫 《石犀行》:“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杨伦 笺注:“缺谓损其数,讹谓易其处。” 唐 韦应物 《石鼓歌》:“石如皷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蘚澁。”
分類:减少变动
《漢語大詞典》:凋讹(凋訛)
衰替讹乱。晋书·舆服志:“礼业凋讹,人情驰爽,诸侯征伐,宪度沦亡。”《隋书·高祖纪下》:“至於四时郊祀之节文,五服麻葛之隆杀,是非异説,踳驳殊涂,致使圣教凋讹,轻重无準。”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盖由赏鉴独任於聪听,搜择颇难於公举,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练覈之方,遂使先进者渐益凋讹,后来者不相接续。”
分類:衰替
《漢語大詞典》:讹伪(訛僞)
(1).亦作“譌偽”。诈伪。 唐 白居易《策林一·风行浇朴由教不由时策》:“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臻。”
(2).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 才 与学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 明 瞿式耜 《〈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扬扢今古,别裁譌伪,讨论先正之绪言,追考六经 班 马 之谱谍,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清 程石邻 《鹌鹑谱》:“兹因精为裁订,广为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讹伪,俾好事者暇时繙閲。”
《漢語大詞典》:讹杂(訛雜)
错乱混杂。后汉书·儒林传论:“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法愿:“ 愿 又善唱导及依经説法,率自心抱,无事宫商,言语讹杂,唯以适机为要,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宋 范成大 《市街》诗:“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分類:错乱混杂
《漢語大詞典》:讹音(訛音)
(1).不合标准的异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於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宋 秦观 《拟韦应物》诗:“痴儿踏 吴 歌,婭姹足讹音。” 刘师培 文说·和声篇:“特处封建之朝,则《国风》可齐《雅》《颂》;值同文之世,则讹音甚于枘方。”
(2).讹变的字音。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三:“ 黑 津 乃‘徽钦’二字讹音也,在 三姓 东三千里外散处,至东海边。” 鲁迅 《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他本姓 克莱门斯 (SamuelLanghorneClemens,1835-1910),原是一个领港,在发表作品的时候,便取量水时所喊的讹音,用作了笔名。”
分類:标准字音
《漢語大詞典》:讹文(訛文)
亦作“譌文”。 讹误的文字。新唐书·儒学传序:“ 文宗 定‘五经’,鑱之石, 张参 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孟子:“ 文宗 时是正讹文,乃 玄度 ( 唐玄度 ),非 参 也。” 清 黄绍箕 《〈墨子间诂〉跋》:“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譌文。” 胡朴安 《古书校读法·底本互勘》:“夫古今载籍……其已鏤版也,则互相翻刻,讹文、夺字,久已莫可究詰矣。”
分類:讹误文字
《國語辭典》:讹脱(訛脫)  拼音:é tuō
文字错漏。如:「这篇文章讹脱太多,难以理解。」
《漢語大詞典》:讹俗(訛俗)
亦作“譌俗”。
(1).荒谬的习俗。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荥阳公清俭:“僕常病浇态讹俗,骄侈自奉,思得以还淳返朴,敦厚风俗。”
(2).指文字的讹体与俗体。 宋 徐铉 《重建宓子贱碑阴记》:“而又字体譌俗,文词舛误,今以 贾氏 集校而正之。” 清 邓显鹤 《例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卷中无譌俗字,通政大奇之。”
《漢語大詞典》:弊讹(弊訛)
犹弊病。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开元 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分類:弊病
《漢語大詞典》:讹差(訛差)
讹误差错。通志·艺文一:“ 左氏 世为 楚 史,亲见官书,其讹差少,然有所讹,从文起; 公 穀 汉 之经生,惟是口传,其讹差多,然有所讹,从音起。以此辨之,了无滞碍。”
《漢語大詞典》:讹替(訛替)
(1).犹差误。 晋 王嘉 拾遗记·周:“南陲之南,有 扶娄之国 。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於纤毫之中……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絶,故俗谓之婆候伎。则 扶娄 之音,讹替至今。”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隋书·律历志上:“ 宋氏 尺实比 晋 前尺一尺六分四釐……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
(2).犹衰敝。《初学记》卷二三引 南朝 宋孝武帝 《沙汰沙门诏》:“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藪。”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烧香垂涕而申诲曰:‘大圣久已涅槃,法教讹替,人多乐受,少有持者。’”
分類:衰敝差误
《漢語大詞典》:沿讹
因袭谬误。 清 龚自珍 《语录》:“小篆相传,沿譌日久。”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又况歷时久远,简牘沿譌。”
分類:因袭谬误
《漢語大詞典》:讹风(訛風)
不正的风习。 唐 皮日休 《鄙孝议》上篇:“讹风习习,扇成厥俗,通儒不以言,执政不以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遂将匪石之心,冀伸藻镜之用,壅遏末俗,荡涤讹风。”
分類:风习
《國語辭典》:讹火(訛火)  拼音:é huǒ
野火。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诗:「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
分類:磷火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