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演证(演證)
推演证明。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吴稷》:“四十餘年,潜思实践,间有疑信者,则与 唐中丞 顺之 、 陆宗伯 树声 参互演证。”
分類:推演证明
《漢語大詞典》:选民证(選民證)
选民参加选举时证明其资格的证件。《中国歌谣资料·闹普选》:“笑在脸上喜在心,人民当家做主人,选民证,领到手,我要当个好公民。”
《漢語大詞典》:选言证明
运用选言直言推理所作的证明。间接证明的一种。以论题为一个选言支,构造一个穷尽该问题一切可能的选言判断,并断定除该选言支外,其他选言支都是假的,从而断定论题是真的。如为了证明电灯突然熄灭是因为灯泡坏了,可以构造选言判断如下:“电灯突然熄灭,或者是因为停电,或者是因为保险丝烧断,或者是因为线路发生故障,或者是因为灯泡坏了。”然后根据事实断定前三个选言支为假,从而断定论题是真的。
《國語辭典》:许可證(許可證)  拼音:xǔ kě zhèng
表示允许、同意的證件。
《漢語大詞典》:信考
确考,清楚地证明。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其説至后世,益乖歧,无可信考者。”
《國語辭典》:公證  拼音:gōng zhèng
指公證人或特定机关依《公證法》及其他法律之规定,就法律行为及其他关于私权之事实,所做的證明。如买卖、租赁和赠与等契约之公證。
《漢語大詞典》:公理化方法
从少数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少数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公理)出发,按特定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这一学科中其他命题(定理),并构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任何特定的公理化系统都不是绝对严格和完备的。
《國語辭典》:反證  拼音:fǎn zhèng
法律上指提出相反的證据,使对方的證据不能成立。
《國語辭典》:反證法  拼音:fǎn zhèng fǎ
一种證明定理的方法。先提出和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称为「反證法」。也称为「归谬法」。
《國語辭典》:护照(護照)  拼音:hù zhào
1.官员或国民出国时,政府所发给的證件。可證明其身分,并请外国官署保护,申请准予居留或通行。一般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普通护照。
2.清朝时,政府发给外国人可在中国通行的證件。《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因想各国人民到处游历,既领有护照,地官就应当照章保护才是。」
《國語辭典》:归谬法(歸謬法)  拼音:guī miù fǎ
为證明某一命题成立,先提出与此命题相反的假设,再从这个假设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以否定此假设而肯定原来的命题。也称为「反證法」。
《漢語大詞典》:不能推出
亦称“推不出”。证明中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错误。
《國語辭典》:查證  拼音:chá zhèng
勘查验證。如:「这其中的诸多疑点,须再一一查證。」
《國語辭典》:报喜不报忧(報喜不報憂)  拼音:bào xǐ bù bào yōu
只报喜事而不报令人烦心忧虑的事。比喻隐瞒实情,只说好的话,却绝口不提不利的事。如:「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打电话回家报平安,他总是报喜不报忧。」
《漢語大詞典》:顶证(頂證)
对证;作证明。 欧阳山 《三家巷》二:“她要求 周炳 今天晚上替她顶证,咬定说实在有那么一回事,不然的话, 陈 家一定会辞掉她。”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七章:“说完啦,往后斗 刘继宗 ,我要她上场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