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梅卤(梅鹵)
梅子与盐。均调味品。 宋 梅尧臣 《篱上牵牛花》诗:“采之亦何早,日出颜色休,持置梅卤间,染薑奉盘羞。”
《漢語大詞典》:鱼露(魚露)
一种液体调味品。以小杂鱼为原料,用盐或盐水浸渍,经长时间自然发酵分解后,取其液汁煮沸滤清而成。《人民日报》1960.1.8:“从加工厂里,运出一箱箱鱼肉罐头和一坛坛鱼露,还有一篓篓咸鱼,装满了几个车厢。”
《國語辭典》:碟子  拼音:dié zi
1.底部平坦而浅,用于盛食物或调味品的器具,比盘子小。《红楼梦》第五六回:「凤姐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的分例菜已暂减去。」
2.盛装在碟子上的菜肴。《文明小史》第六○回:「既然如此,先拿碟子来喝酒罢!」
《國語辭典》:肉脯  拼音:ròu fǔ
1.用肉类焙乾制成的丝绒状食品。如:「猪肉脯」、「牛肉脯」。《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真》:「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令致米一百斛,并肉脯、盐豉、大豆。」
2.人体。《南史。卷三二。列传。张邵》:「于海中遇风,终无惧色。方咏曰:『乾鱼自可还其本乡,肉脯复何为者哉!』」
《國語辭典》:香肠(香腸)  拼音:xiāng cháng
用碎肉、香料等填入猪肠制成的食品。《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蜇摆在桌上。」
《国语辞典》:咖哩  拼音:kā lǐ
用胡椒、姜黄、番椒、茴香、陈皮等的粉末制成的调味品。为英语curry的音译。色黄、味香而辣,以印度所产最为著名。
《漢語大詞典》:糟腌(糟醃)
亦作“ 糟淹 ”。亦作“ 糟醃 ”。
(1).用酒或糟加上盐及其他调味品腌制食品。晋书·孔羣传:“公不见肉糟淹更堪久邪?” 元 白朴 《寄生草·饮》曲:“糟醃两箇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
(2).指糟腌的食品。《水浒传》第二一回:“却有 鄆城县 一个卖糟腌的 唐二哥 ,叫做 唐牛儿 。”
《漢語大詞典》:曲豉
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叫豆豉。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为麴豉也。起居以其时,寒温得其适,则一荫之麴豉尽美而多量。”
《漢語大詞典》:咖喱
[英curry]原产 印度 的一种调味品。用胡椒、姜黄、番椒、茴香、陈皮等的粉末合制而成,味香而辣,色黄。 许杰 《两个青年》:“他们所操的是一口 马来 话与 英国 话,他们所嗜的是一口的槟榔和咖喱。”
《国语辞典》:辣酱(辣酱)  拼音:là jiàng
1.纯以辣椒制成之调味品。如:「炒回锅肉用辣酱才够味。」也称为「辣椒酱」。
2.混合辣椒、黄豆等各种材料制成之调味品。如甜辣酱、辣瓣儿酱。
《漢語大詞典》:榆槿
榆与堇。皮有滑汁,古代常用作使菜肴滑润的调味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吹律胸臆,调钟脣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 陆侃如 等注:“滑:使菜肴润滑的调料……周礼·天官·食医:‘调以滑甘。’ 贾公彦 疏:‘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榆:木名,实可食。槿:借指堇,堇菜。”
《漢語大詞典》:味之素
即味精。一种调味品。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喂,再来一瓶味之素吧,一个揖作到底,我半年未吃味之素了。”参见“ 味精 ”。
《國語辭典》:味精  拼音:wèi jīng
一种用豆、麦等物制成的调味品。也称为「味素」。
《漢語大詞典》:提味
由于增加佐料而使得可口、好吃
加上美味的配料(如调味品或调味香料)使可口;使增添趣味或滋味
《漢語大詞典》:盐酰(鹽醯)
盐和醋。亦泛指调味品。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今惑者皆曰:五穀令人夭,不能无食,当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 宋 陆游 《书怀》:“但令烂熟如蒸鸭,不著盐醯也自珍。”
分類:调味品
《漢語大詞典》:香糟
(1).酒糟。可作调味品。
(2).一种烹调方法。用酒糟腌制食物。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九月·时品》:“板鸭清煮,嫩蟹香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