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50,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调丝
和调
赴调
时调
调舌
一调
调一
征调
征调
调摄
调养
歌调
商调
租调
赋调
《漢語大詞典》:调丝(調絲)
弹奏弦乐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國語辭典》:和调(和調)  拼音:hé tiáo
互相调理、彼此协调。汉。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海内晏然,天下大洽,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元。郑光祖《㑳梅香》第二折:「教解元善服汤药,把贵体和调。」
《漢語大詞典》:赴调(赴調)
指前往吏部听候迁调。金史·宣宗纪上:“吏部秋冬置选 南京 ,春夏置选 中都 ,赴调者不便,请併选於 南京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宋 乾道 年间, 江西 一个官人,赴调 临安 都下。”
《國語辭典》:时调(時調)  拼音:shí diào
1.当时流行的民歌、曲调。如:「天津时调」、「北平时调」、「时调小曲儿」。
2.当时的论调。唐。孟郊〈劝善吟〉:「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
《漢語大詞典》:调舌(調舌)
(1).啼鸣。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诗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则精神衰葸,往往多頽唐浮泛之词, 香山 、 放翁 尚且不免,而况后人乎?故余有句云:‘鶯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
(2).学说话。 梁启超 《阿庄》诗:“ 阿庄 始生今周晬,蕙质已与常儿殊。调舌渐闻鶯恰恰,扶牀更见蟹跦跦。”
(3).耍嘴皮子。 明 邵璨 《香囊记·媾媒》:“不要调舌,且説正经事。”
《骈字类编》:一调(一调)
淮南子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犹琴瑟每弦改调
又趋舍之相合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外又齐书王敬则传今郡通课此直悉以还台租赋之 更生一调致令塘路崩芜湖源泄散害民损政实此为剧
分类:一调
《漢語大詞典》:调一(調一)
亦作“ 调壹 ”。 协调,统一。荀子·儒效:“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荀子·王霸:“欲得调壹天下,制 秦 楚 ,则莫若聪明君子矣。”
《漢語大詞典》:征调(征調)
征集、调遣人员或物资。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譬如四方战争多征调,从军远戍沙场草,也只是为国忘家怎惮劳?” 清 吴伟业 《杂感》诗之一:“关山到处愁征调,愿赐三军所过租。” 毛泽东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他们要 叶 张 两部南下,我们则请准征调一部北上对付之。”参见“ 徵调 ”。
《漢語大詞典》:徵调(徵調)
征集、调用人员或物资等。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徵调烦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 宜绵 又言贼起以来,徵调官兵。”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即遇有警报,仓卒徵调,刻期立至。”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漢語大詞典》:徵调(徵調)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沆 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亡徵调,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分類:徵音调式
《國語辭典》:徵调(徵調)  拼音:zhēng diào
徵召调度。如:「徵调人马」、「徵调军队」。
《國語辭典》:调摄(調攝)  拼音:tiáo shè
调养。宋。沈辽〈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诗:「衰龄易生倦,幽岩就调摄。」
《國語辭典》:调养(調養)  拼音:tiáo yǎng
调护保养。《红楼梦》第一六回:「偏那秦钟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缱绻,未免失于调养,回来时便咳嗽伤风。」
《國語辭典》:歌调(歌調)  拼音:gē diào
歌曲的调子。如:「夜深人静时,忽然传来一阵哀怨的歌调,使人为之心酸。」
分類:歌曲调子
《國語辭典》:商调(商調)  拼音:shāng diào
1.五音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唐。顾况 弹琴谷诗:「谷中谁弹琴,琴响谷冥寂。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
2.经过协商把其他单位的人员调过来。如:「这里人手如有不足,可商调其他单位的人员帮忙。」
《漢語大詞典》:租调(租調)
租和调。古代的税制。后汉书·明帝纪:“赦 陇西 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北史·魏纪五·孝武帝:“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 唐 寒山 《诗》之七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 明 李东阳 《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 充国 屯田长在 汉 , 士安 租调总归 唐 。”参见“ 租庸调 ”。
分類:和调税制
《國語辭典》:租庸调(租庸調)  拼音:zū yōng diào
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称为「庸」;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称为「调」。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
《漢語大詞典》:赋调(賦調)
赋税。调为古代税收的一种。后汉书·刘虞传:“旧 幽 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 青 冀 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赋调,又饮食其饥寒。”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户版颇多,赋调益大。”
分類:赋税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