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责(自責)  拼音:zì zé
自我谴责或责备。如:「他有这种下场,都是咎由自取,你不必自责。」
《漢語大詞典》:谴诃(譴訶)
亦作“ 谴呵 ”。 谴责呵叱。《汉书·薛宣传》:“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愚见赦 萇 ,不杀无辜,以谴訶为非,无赫赫大恶可裁削夺,损其租赋,令得改过自新,革心向道。” 宋 欧阳修 《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虽具奏陈,乃先擅止,据兹专輒,合被谴呵。” 章炳麟 《訄书·刑官》:“自《周官》之法废,而谴訶不行於上。”
分類:谴责呵叱
《漢語大詞典》:谴告(譴告)
谴责警告。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乃者暴风迅疾,殆必有异,上天不言,以灾异谴告。”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疏》:“天祚圣明,屡行谴告,去年以荧惑守斗告,今年以长日风霾告。”
分類:谴责警告
《漢語大詞典》:严谴(嚴譴)
严厉谴责。 唐 宋之问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明 沈寿民 《访姜如农城北》诗:“ 石公 严谴后,又见荷戈新。” 彭芳 《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认为不合法律手续,且受严谴,大理院票拟罪名,竟有正法之意。”
分類:严厉谴责
《漢語大詞典》:百谪(百謫)
亦作“ 百适 ”。 百次谴责。古时官吏受百次谴责即被免职。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輒诣寺舍白 遵 曰:‘ 陈 卿今日以某事适。’ 遵 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 颜师古 注:“适,读曰‘讁’。” 宋 陆游 《病后作》诗:“骨相坐一寒,仕宦经百謫。”
《漢語大詞典》:谪见(謫見)
古代迷信认为异常的天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出现灾变的征候谓之“謫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吾德薄致灾,謫见日月,战慄恐惧,夫何言哉!” 李贤 注:“謫,责也。直革反。”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玄象謫见,国有大恐。” 明 归有光 《洪范传》:“一念之恶,謫见於天,而沴气应之。”
《漢語大詞典》:尤恶(尤惡)
谴责和憎恶。 明 唐顺之 《秋野殷公墓志铭》:“然余以为长者正不必然。如 秋野翁 在族戚能无尤恶於族戚已矣,在乡曲能无尤恶於乡曲已矣。”
分類:谴责憎恶
《漢語大詞典》:适过(適過)
责备,谴责。史记·吴王濞列传:“ 盎 对曰:‘ 吴 楚 相遗书,曰“ 高帝 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 鼂错 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 鼂错 ,復故地而罢。’” 司马贞 索隐:“适音直革反,又音宅。”
《國語辭典》:口伐  拼音:kǒu fā
用言语谴责他人。《新唐书。卷一○○。郑善果传》:「知公口伐,可汗如约,遂使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于公哉!」
分類:谴责声讨
《國語辭典》:诃谴(訶譴)  拼音:hē qiǎn
斥责。如:「身为长官的,应该爱护部属,不要常常加以诃谴。」也作「诃叱」、「诃责」。
分類:呵斥谴责
《漢語大詞典》:谴罚(譴罰)
谴责惩罚。 晋 傅玄 《鼙舞歌·明君》:“明君御四海,听鉴尽物情。顾望有谴罚,竭忠身必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魏徵 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时,闻过必改少亏於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 清 刘大櫆 《程氏宗祠碑记》:“其不遵约束者,众共谴罚之。”
分類:谴责惩罚
《漢語大詞典》:深谴(深譴)
重加谴责。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殊 ( 晏殊 )免深谴, 祁 ( 宋祁 )之力也。”宋史·寇瑊传:“帝谓辅臣曰:‘ 瑊 有吏干,毋深谴也。’”
分類:谴责
《漢語大詞典》:取戾
获罪;受谴责。左传·文公四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福寿’二字,犹可窃以自娱;‘斯文在兹’四字,万难干以取戾。”
分類:获罪谴责
《漢語大詞典》:谴戒(譴戒)
亦作“ 谴诫 ”。 谴责告戒。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宋 欧阳修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 开宝 、 兴国 两寺塔殿,并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国力民财,谴戒丁寧,前后非一。”
分類:谴责告戒
《國語辭典》:申讨(申討)  拼音:shēn tǎo
声讨、公开谴责。如:「申讨贪官污吏,才能端正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