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追咎
追究责怪。 晋 王羲之 《遗殷浩书》:“追咎往事,亦何所復及!” 唐 柳宗元 《上岭南郑相公所著文启》:“追咎既往,自以终身沉废,无跡自明。”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且意陛下他日亲见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尝一言。” 明 陆垹 《篑斋杂著·湿润》:“ 文襄 周公 之画,识者不能无追咎焉。”
分類:追究责怪
《漢語大詞典》:深怪
特别责怪。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三》:“至于讽刺画之变为人身攻击的器具,更是无足深怪了。”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虽然,这也是人情之常,无足深怪的。”
分類:特别责怪
《國語辭典》:见罪(見罪)  拼音:jiàn zuì
1.得罪别人。如:「他为人鲁莽,所以常见罪别人。」
2.被人责怪。如:「见罪于父兄。」《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天子,遮饰己过。」
分類:责怪怪罪
《國語辭典》:难怪(難怪)  拼音:nán guài
1.不能责怪,含有谅解的意思。《彭公案》第一三九回:「就是师父知道,我是为燃眉之急,他二老也难怪我。」
2.怪不得。表示能理解情况而不感到奇怪。如:「他考取了理想的学校,难怪这么高兴。」《红楼梦》第三二回:「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著,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
《漢語大詞典》:闲非(閒非)
亦作“间非”。 责怪。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 莽 当被詿上误朝之罪。”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三:“孝子之事亲也,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思,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使其人有间非之言。”
亦作“间非”。 谓本无是非而兴起的是非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难道倒説不是来混争閒非不成?”《南曲谱·越调过曲·忆多娇》:“莫惹閒非来掛牵。”
《漢語大詞典》:含嗔
带着生气或责怪的神情。《三国演义》第五五回:“正是: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却带羞。” 茅盾 《有志者》一:“她又回头朝她丈夫看了一眼,象是含嗔又象是安慰,轻声说:‘何苦呢!’”
《漢語大詞典》:非怪
非难,责怪。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尝日中不能炊,貰米於隣,不得,君行歌自若,家人颇非恠之,君自若。”
分類:非难责怪
《漢語大詞典》:憎怨
(1).憎恶怨恨。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唐 韩愈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辞也。”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而人亦多谅其诚,鲜有憎怨之者。”
(2).指厌恶责怪。 崔左夫 《钱塘风雨》:“这个年轻教师有些憎怨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怨嗔
埋怨责怪。 元 郝经 《阳春怨》诗:“隔花半面春山顰,恨郎不归多怨嗔。”
《國語辭典》:嗔责(嗔責)  拼音:chēn zé
因气愤而责怪。《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
分類:不满责怪
《漢語大詞典》:责罪(責罪)
责怪,怪罪。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吾乃 庐山 松神是也。今有 佛印 禪师,密遣花间四友,前去 玉春堂 魔障 东坡 学士,恐上帝知道,必然责罪小圣。”《杨家将》第十回:“ 业 见众论纷纷,且 刘钧 屡来责罪,只得下令将军马一夕退回 应州 去了。”
《漢語大詞典》:怨责(怨責)
埋怨责怪。百喻经·说人喜瞋喻:“人説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丁隆炎 《布衣老师》:“ 葵蓝 怨责地:‘你刚才这阵吼叫,把 玉梅姐 都吓着了!’”
《漢語大詞典》:嗤怪
讥讽责怪。《北齐书·元孝友传》:“设令人强志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迍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
分類:讥讽责怪
《漢語大詞典》:尤端
责怪的事端。六度集经·忍辱度无极章:“虚诬谤訕,为造訧端,兴兵欲夺菩萨国。”
分類:责怪事端
《国语辞典》:怪头(怪头)  拼音:guài tóu
1.思想怪异,不同于一般人。如:「怪头怪脑」。
2.责备、责怪。《野叟曝言》第一六回:「白作掉了好盆口,还招他们怪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