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填置
犹责问。《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于时鵙鸽在傍,乃是雀儿昆季。颇有急难之情,不离左右看侍。既见鷰子唱快,便即向前填置。”
分類:责问
《國語辭典》:擿问(擿問)  拼音:tì wèn
审理讯问。如:「擿问犯人」。
分類:诘问责问
《漢語大詞典》:斥问(斥問)
责问。 茅盾 《子夜》十四:“‘谁叫你进来的?是不是 莫干丞 ?’ 吴荪甫 掷笔在桌上,很严厉地斥问。”
分類:责问
《國語辭典》:请罪(請罪)  拼音:qǐng zuì
1.问罪。《书经。汤诰》:「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左传。僖公二年》:「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2.承认己过,自请处分。《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王烈传》:「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两亲家两亲妈,各自请罪,认个悔气,都道一桩事完了。」
3.请求免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桓帝延熹二年》:「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乃其次焉。吏民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
《國語辭典》:质问(質問)  拼音:zhí wèn
1.诘问、责问。《红楼梦》第六○回:「小蹄子,你走罢。俗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我。」
2.质疑询问。《新五代史。卷三一。周臣传。郑仁诲传》:「每事有疑,即从仁诲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周太祖益奇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总管就把婢子容貌年齿之类,两相质问,无一不合。」
《國語辭典》:簿责(簿責)  拼音:bù zé
当场以罪状责问。《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
《漢語大詞典》:解何
如何解释。 西汉 公牍中长官责问属吏的习惯语。汉书·匡衡传:“案故图, 乐安乡 南以 平陵佰 为界,不从故而以 闽佰 为界,解何” 颜师古 注:“解何者,以分解此时意,犹今言分疏也。”
《漢語大詞典》:质难(質難)
(1).质疑问难。陈书·儒林传·戚衮:“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 徐摛 驰骋大义。”新唐书·吕才传:“ 贞观 时, 祖孝孙 增损乐律,与音家 王长通 、 白明达 更质难,不能决。” 清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讙,有以经义请质难者。”
(2).责问,非难。如:你不要质难人家嘛。
分類:责问非难
《漢語大詞典》:诃诘(訶詰)
呵斥责问。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诃诘四大门八》:“上巳检校所行,多诸废惰,由此四大,忽致懈怠,是故訶詰,令其觉悟。”北史·于仲文传:“又使人微伤其牛, 任氏 嗟惋, 杜氏 自若。 仲文 遂訶詰 杜氏 ,服罪而去。” 宋 叶适 《袁声史墓志铭》:“父 延孺 ,知 武进县 ,提举 杜师旦 兼 常州 ,怒 武进 小书字大,訶詰累至,家人恐。”
《漢語大詞典》:谴却(譴卻)
亦作“ 谴却 ”。
(1).责问并拒绝受理。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 蕃 弥甚,选举奏议,輒以中詔谴却。”
(2).斥退。隋书·杨素传:“ 素 时贵倖,言无不从,其从 素 征伐者,微功必録,至於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
《漢語大詞典》:镌诘(鐫詰)
责问查究。新唐书·河南元王孝恭传:“或诬其反,召还,颇为宪司鐫詰。”
分類:责问查究
《漢語大詞典》:征辞(徵辭)
(1).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 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 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 。”
(2).引证古人言辞。 唐 韩愈 《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漢語大詞典》:谯谕(譙諭)
责问并晓谕。史记·朝鲜列传:“ 汉 使 涉何 譙諭 右渠 ,终不肯奉詔。” 司马贞 索隐:“説文云:‘譙,让也。’諭,晓也。”
分類:责问晓谕
《漢語大詞典》:督诘(督詰)
督察责问。 宋 梅尧臣 《送晋原乔主簿》诗:“县官同远宦,簿领无督詰。”
分類:督察责问
《漢語大詞典》:责究(責究)
责问追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如有遗漏不造,查出一併责究。”
分類:责问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