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诸漏(諸漏)
佛教语。各种烦恼。漏,指贪欲、瞋恨、愚痴带来的烦恼。正法华经·光瑞品:“无有诸漏,无所不入。”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后次韵》之二:“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 梁启超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事已则宜返其乡,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奚恋乎末次报身之一皮囊。”
《漢語大詞典》:五盖(五蓋)
佛教称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为“五盖”。谓能盖覆真性。大智度论卷十七:“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六尘四倒自此而生;五盖十缠因斯而致。” 清 黄景仁 《闲居感怀》诗:“五盖游相蒙,四蹙纷以集。”
《漢語大詞典》:释累(釋累)
谓消除贪欲。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论:“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 李贤 注:“释累,谓去贪欲也。”
分類:消除贪欲
《漢語大詞典》:无底壑(無底壑)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本指深不可测的山谷,后以“无底壑”比喻难以满足的贪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吾弟无行……此后成败,在於新妇。能令改行,无忧冻饿,不然兄亦不能填无底壑也。”
《漢語大詞典》:杜多
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杜多……谓去其衣服、饮食、住处三种欲贪也。旧言头陀者,讹也。” 宋 王安石 《次韵叶致远》之四:“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 迦叶 杜多身。”翻译名义集·僧伽众名:“我説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 宋 赞宁 高僧传·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后来入城市,昼在冢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國語辭典》:顽涎(頑涎)  拼音:wán xián
1.贪恋他人的馋涎。多形容男人追求女人的急切情状。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若是风亭月馆谐莺燕,但得他舌尖上甜唾,才止住这口角头顽涎。」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他见我舞蹁跹,看的做玉婵娟,抹一块鼻凹里沙糖,流两行口角底顽涎。」
2.比喻贪心、贪念。《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汉嘉来了一个提点刑狱使者姓浑名耀,是个大贪之人。闻得白水寺僧十分富厚,已自动了顽涎。」
分類:强烈贪欲
《漢語大詞典》:除馑(除饉)
佛教语。指出家人。僧尼断贪欲,除六情,故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飢饉於色欲,比邱除此爱饉之飢想,故名除饉也。’”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诸冥,上曜诸天,五百除饉,变化俱然。”
《漢語大詞典》:苦本
佛教语。谓贪欲乃诸苦之根本。语出《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出即饮酒,开众恶门;入即噉肉,集众苦本。”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道释经:“永除苦藴,永断苦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贪、瞋、痴总称为无明,也称为三毒,贪欲尤为诸苦中之根本,称为苦本。”
《漢語大詞典》:贪瞋痴(貪瞋癡)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
《漢語大詞典》:贪滥(貪濫)
贪欲无度。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夏守恩 为 真定路 部署,贪滥不法。”《水浒传》第五八回:“那厮为官贪滥,非理害民。” 明 陆采 《明珠记·授计》:“色胆如天意态憨,出语腌臢,危机只在眼下未曾諳。休贪滥,形跡早藏潜。”
分類:贪欲无度
《漢語大詞典》:倍欲
多欲。谓贪欲之多倍于人。《商君书·垦令》:“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於食。”
分類:贪欲
《漢語大詞典》:味尘(味塵)
佛教谓六尘之一。谓饮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贪欲而污真性,故谓味尘。
《國語辭典》:动火(動火)  拼音:dòng huǒ
1.比喻发怒。如:「他脾气不好,容易动火。」
2.使人产生兴趣或欲念,即动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见了这个乾净精致所在,不知一个好歹,心下到有几分喜欢。那汪锡见他无有慌意,反添喜状,便觉动火。」
《漢語大詞典》:攘贪(攘貪)
排除贪欲。 唐 卢肇 《宜州新兴寺碑》:“但学者不能窒慾攘贪,遗名去利,弗捨有漏而思住无为耳。”
分類:排除贪欲
《国语辞典》:欲堑(欲堑)  拼音:yù qiàn
人之欲望有如地堑鸿沟。比喻贪欲之难以跨越。如:「如此欲堑要是不能跨越,终将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