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施赈(施賑)
亦作“ 施振 ”。 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同恶成羣,汲引姦党,吞财多藏,不知纪极;而不能散錙銖之薄物,施振清廉之穷俭焉。”《新华日报》1938.7.11:“他们是以‘青年会’的名义,利用水灾、旱灾,募捐施赈来号召人民。”
《國語辭典》:竖褐(豎褐)  拼音:shù hé
粗麻制的短衣。为仆人或穷人所穿的衣服。《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
《国语辞典》:工赈(工赈)  拼音:gōng zhèn
利用贫民或急待赈济者的劳力,从事建设、整修等工作,而发给他们工资,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也称为「工代赈」。
《漢語大詞典》:义赈(義賑)
对灾民或贫民的赈济。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拟定将此款拨出二十万元,交与华洋义賑会,为各处灾区义賑之用。”
《國語辭典》:卑田院  拼音:bēi tián yuàn
本是佛教僧人收养老弱残疾者的地方。后引申为乞丐收容所。参见「悲田院」条。元。石君宝《曲折池》第三折:「我家须不是卑田院,怎么将这叫化的都收拾我家来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假如郑元和在卑田院做了乞儿,此时囊箧俱空,容颜非旧。」
《漢語大詞典》:青衲袄(青衲襖)
补缀过的青色夹衣,指贫民之服。亦借指贫民。
《漢語大詞典》:贫产(貧産)
贫民的田产。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总论》:“若贸不出图,则贫产遽难求脱,势家益復刁难,此均田之所以未易言也。”
分類:贫民田产
《國語辭典》:糠市  拼音:kāng shì
贫民聚居的地方。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糠市》:「洛阳振德坊皆贫民,例享糟糠之薄,贺知章目为糠市。」
《漢語大詞典》:义粮(義糧)
旧时施舍贫民的粮食。 清 冯桂芬 《武进盛氏义庄记》:“先是中议公昆季始创议设义学、给义粮、置义冢,未成而没。”
《漢語大詞典》:义浆仁粟(義漿仁粟)
旧指施舍贫民的食物。 清 冯桂芬 《上海果育堂记》:“易缠头之金,义浆仁粟不匱矣;輟秉烛之晷,读书治生有餘矣。”
《国语辞典》:贫民救助(贫民救助)  拼音:pín mín jiù zhù
为改善贫民生活所作的各项社会福利措施,如住宅配给、免费医疗,救济金等。
《国语辞典》:贫民住宅(贫民住宅)  拼音:pín mín zhù zhái
为改善贫民生活,由政府兴建平价住宅出售或出租给贫民居住,或由政府补助贫民兴建的住宅。
《国语辞典》:小康计画(小康计画)  拼音:xiǎo kāng jì huà
台湾省所倡导消灭贫穷的计画。包括辅导贫民生产、就业、教育、训练以及对老弱残障等无生产能力者,给予适当救助等。此计画的基本精神为发挥政府及民间力量,动员社会资源,激发贫民自强意识,以促进社会的安和乐利。
《国语辞典》:现金救助(现金救助)  拼音:xiàn jīn jiù zhù
政府或私人对贫民或遭遇经济困难者,赠送现金,以维持他们生活上的需要。
《国语辞典》:暖厂(暖厂)  拼音:nuǎn chǎng
清代收容贫民的地方。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凡五十岁以上的贫民都由政府供给衣食。《清会典。卷二六九。户部。蠲恤》:「光绪三年奏淮西城广安门内建立资善堂,内设暖厂。于每年冬令收养贫民,俾资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