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5,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性资
师资
一资
资始
资粮
资生
无资
器资
资治
世资
华资
不资
军资
资用
资禀
《漢語大詞典》:性资(性資)
禀性,资质。 宋 曾巩 《节相制》:“某性资强毅,识虑精通。”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芭蕉花:“ 仁和 诚意斋 生 陈瑶 ,为学勤敏,而性资老成。” 清 方苞 《汉高帝论》:“自 汉高 以后比次诸君,其性资可与復古者,惟 光武 为近。”
《國語辭典》:师资(師資)  拼音:shī zī
1.教师。《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唐。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京讲书状〉:「臣闻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陈正道。」
2.可以效法或引以为戒的人和事。《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晋。范宁。集解:「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廉范》:「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骈字类编》:一资(一资)
唐书于休烈传见一书下者宋史选举志若非次酬劳有迁三资或止一资 至左右司郎中为知制诰盗元史选举志至元八年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 贼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添一资五事不备者降黜一等
《漢語大詞典》:资始(資始)
(1).借以发生、开始。《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孔颖达 疏:“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 唐 刘禹锡 《谢裴相公启》:“出坎深之中,平路资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於此言之则谓之天。”
(2).指事物起始所凭借者。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资始既正,守终又令。” 吕延济 注:“言始资正道,终有善名也。”
分類:起始凭借
《漢語大詞典》:资粮(資糧)
亦作“ 资粮 ”。
(1).粮食。泛指钱粮。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履,其可也。” 杨伯峻 注:“资粮,同义连绵词,资亦粮也。” 晋 刘琨 《扶风歌》:“资粮既之尽,薇蕨安可食。”粮,一本作“ 粮 ”。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但是研究者自身的生活的保障,至低限度的糊口的资粮,这求之于国外,比在国内是还要困难的了。”
(2).按规定发给的米粮。旧唐书·裴胄传:“收其资粮,分为月进, 胄 至,奏其本末,罢之。”
(3).粮食为人生存之本,故佛教用以比喻善根功德。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大忍恶对门》:“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 郑公 哀而许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藏经中有《俱舍论》,载颂曰:‘欲往前路无资粮,来往中间无所止。’ 东莱先生 吕居仁 临终诗云:‘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盖用前语。”
《漢語大詞典》:资生(資生)
(1).赖以生长;赖以为生。《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孔颖达 疏:“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文选·束晳〈补亡诗〉之五》:“资生仰化,于何不养。” 李善 注:“资,取也。言取生者,皆仰德而化也。” 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将搂之乎:“男儿苦没资生策,长啸尘中何处求?”
(2).谓有助于国计民生。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纵令先民典记非资生之急务,契券簿録为今人所必用者,亦可瞀然不解乎?”
(3).指经济。 梁启超 《论学日本文之益》:“吾 中国 之治西学者固微矣,其译出各书,偏重於兵学、艺学,而政治、资生等本原之学,几无一书焉。”
《漢語大詞典》:无资(無資)
见“ 无貲 ”。
《國語辭典》:无赀(無貲)  拼音:wú zī
无量、无价。《北史。卷九○。艺术传下。李脩传》:「车马金帛,酬赉无赀。」
《漢語大詞典》:器资(器資)
资质风范。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莱国公 寇準 器资庄重,风猷简贵,感会先圣,绸繆上司,明心若丹,直道如矢。”
分類:资质风范
《漢語大詞典》:资治(資治)
(1).致治。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於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
(2).资助修治。 宋 曾巩 《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 智暹 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资治其寺。”
分類:资助修治
《漢語大詞典》:世资(世資)
(1).为世所用。《文选·扬雄〈解嘲〉》:“ 邹衍 以頡頏而取世资, 孟軻 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张铣 注:“世人取资以为师学。”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诚言以人废而才实世资。” 张铣 注:“其人之才,实可为世之资用。”
(2).世代的资望;先代的功业。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绍 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宋书·恩倖传论》:“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籍世资,用相陵驾。”文选·沈约〈弹奏王源〉:“ 王源 忝藉世资,得参缨冕。” 吕向 注:“世资,祖父之业也。”
(3).世间的资财。文选·左思〈魏都赋〉:“同賑大内,控引世资。” 张铣 注:“控引天下之资财。”
(4).代代凭借。《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降自 秦 汉 ,世资战力,至於翼扶王室,皆武人屈起。”
《漢語大詞典》:华资(華資)
显贵的地位或声望。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京丞相转官:“ 京右丞相 以十月受册宝赏……四月之间,陟五华资,仍回授三帙。”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下》:“夫以四五品之华资峻望,宜於此等汨没性灵之具,可少止矣。”
《漢語大詞典》:不资(不資)
(1).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
(2).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餘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國語辭典》:军资(軍資)  拼音:jūn zī
军用的粮秣弹药等物资。《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演义》第二回:「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
《國語辭典》:资用(資用)  拼音:zī yòng
财货、资财。《书经。文侯之命》:「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汉。孔安国。传:「言周邦丧乱,绝其资用惠泽于下民。」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八:「黄金百溢尽,资用常苦多。」
《國語辭典》:资禀(資稟)  拼音:zī bǐng
天赋。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勤学〉:「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