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8,分4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天资
以资
官资
资政
相资
资序
兼资
资格
性资
师资
一资
资始
资粮
资生
无资
《國語辭典》:天资(天資)  拼音:tiān zī
天生的资质、禀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三国演义》第四回:「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漢語大詞典》:以资
作为…的工具,作为…的方法。例如:以资鼓励。
补充(不足)例如:以资弥补。
《國語辭典》:官资(官資)  拼音:guān zī
做官的资格。唐。李中〈献张拾遗〉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
《國語辭典》:资政(資政)  拼音:zī zhèng
1.古代官名。如宋代所设的资政殿大学士、金代所设的资政大夫。
2.总统府专设的顾问。由总统遴聘勋高望重的人士担任,聘期不得逾越总统任期。资政对国家大计,得向总统提供意见,并备资询。依法有给职者不得逾十五人,无给职者不得逾十五人。
《漢語大詞典》:相资(相資)
(1).相互凭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宋 张载 《正蒙·太和》:“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上下相资,恩意交浹。”
(2).相互资助。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然勉为吾合二国之懽,通商贾、易有无以相资,亦所以报我也!”
《漢語大詞典》:资序(資序)
资历;资格。 唐 韩愈 《举张惟素自代状》:“累歷中外,资序已深。”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若夫权行试守,皆正除之官,特以是别资序之崇卑而已。” 清 全祖望 《七贤传》:“ 乘六 於资序已应贡入太学,得官弃去,固守其志。”
分類:资历资格
《漢語大詞典》:兼资(兼資)
谓兼具两种资质;具备文武全才。《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君以兼资,参戎作弼。” 明 屠隆 《綵毫记·永王设计》:“惟有翰林供奉 李白 ,天才豪迈,文武兼资。”
《國語辭典》:资格(資格)  拼音:zī gé
1.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身分等。《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先生这一番汗马的功荣,限于资格,料是不能载入史册的了。」《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抚院是胆小的人,诚恐风声大了,弄成一个无私有弊,便密查资格。」
2.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视其时间长短所形成的经历与身分。《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他们都在京里当差,想熬资格升官放缺,谁肯来做这个事情?」
《漢語大詞典》:性资(性資)
禀性,资质。 宋 曾巩 《节相制》:“某性资强毅,识虑精通。”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芭蕉花:“ 仁和 诚意斋 生 陈瑶 ,为学勤敏,而性资老成。” 清 方苞 《汉高帝论》:“自 汉高 以后比次诸君,其性资可与復古者,惟 光武 为近。”
《國語辭典》:师资(師資)  拼音:shī zī
1.教师。《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唐。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京讲书状〉:「臣闻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陈正道。」
2.可以效法或引以为戒的人和事。《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晋。范宁。集解:「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廉范》:「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骈字类编》:一资(一资)
唐书于休烈传见一书下者宋史选举志若非次酬劳有迁三资或止一资 至左右司郎中为知制诰盗元史选举志至元八年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 贼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添一资五事不备者降黜一等
《漢語大詞典》:资始(資始)
(1).借以发生、开始。《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孔颖达 疏:“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 唐 刘禹锡 《谢裴相公启》:“出坎深之中,平路资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於此言之则谓之天。”
(2).指事物起始所凭借者。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资始既正,守终又令。” 吕延济 注:“言始资正道,终有善名也。”
分類:起始凭借
《漢語大詞典》:资粮(資糧)
亦作“ 资粮 ”。
(1).粮食。泛指钱粮。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履,其可也。” 杨伯峻 注:“资粮,同义连绵词,资亦粮也。” 晋 刘琨 《扶风歌》:“资粮既之尽,薇蕨安可食。”粮,一本作“ 粮 ”。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但是研究者自身的生活的保障,至低限度的糊口的资粮,这求之于国外,比在国内是还要困难的了。”
(2).按规定发给的米粮。旧唐书·裴胄传:“收其资粮,分为月进, 胄 至,奏其本末,罢之。”
(3).粮食为人生存之本,故佛教用以比喻善根功德。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大忍恶对门》:“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 郑公 哀而许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藏经中有《俱舍论》,载颂曰:‘欲往前路无资粮,来往中间无所止。’ 东莱先生 吕居仁 临终诗云:‘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盖用前语。”
《漢語大詞典》:资生(資生)
(1).赖以生长;赖以为生。《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孔颖达 疏:“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文选·束晳〈补亡诗〉之五》:“资生仰化,于何不养。” 李善 注:“资,取也。言取生者,皆仰德而化也。” 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将搂之乎:“男儿苦没资生策,长啸尘中何处求?”
(2).谓有助于国计民生。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纵令先民典记非资生之急务,契券簿録为今人所必用者,亦可瞀然不解乎?”
(3).指经济。 梁启超 《论学日本文之益》:“吾 中国 之治西学者固微矣,其译出各书,偏重於兵学、艺学,而政治、资生等本原之学,几无一书焉。”
《漢語大詞典》:无资(無資)
见“ 无貲 ”。
《國語辭典》:无赀(無貲)  拼音:wú zī
无量、无价。《北史。卷九○。艺术传下。李脩传》:「车马金帛,酬赉无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