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庭辩(庭辯)
在朝廷上辩论。庭,通“ 廷 ”。汉书·公孙弘传:“ 弘 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 颜师古 注:“不於朝廷显辩论之。”宋史·董枢传:“会中使自 成都 还,备言其事, 太祖 并召之,庭辩曲直, 仁谦 遂屈。”
《漢語大詞典》:辩学(辯學)
(1).富于才学而又善辩。梁书·王锡传:“ 善明 负其才气,酒酣谓 异 曰:‘南国辩学如中书者几人?’ 异 对曰:‘ 异 所以得接宾宴者,乃分职是司。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
(2).“逻辑学”的旧译。也有人称 中国 古代逻辑学为“辩学”。
(3).关于研究辩论的学问。
《漢語大詞典》:泻辩(瀉辯)
滔滔不绝地辩论。
《漢語大詞典》:反方
指辩论中对某一论断持相反意见的一方(跟‘正方 ’相对)。
《漢語大詞典》:华辩(華辯)
谓善于辩论。隋书·柳肃传:“ 陈 使 谢泉 来聘,以才学见称,詔 肃 宴接,时论称其华辩。”南史·周颙传:“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 罗惇曧 《文学源流·论〈庄子〉》:“若夫引喻设问,粲其华辩,寓言重言,迷厥本旨。”
分類:辩论
《漢語大詞典》:斗辨(鬥辨)
亦作“鬭辨”。
(1).争斗、争吵。礼记·乡饮酒义:“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於鬭辨矣。不鬭辨则无暴乱之祸矣。” 孙希旦 集解:“鬭,谓逞於力,辨,谓竞於言。”大戴礼记·盛德:“凡鬭辨生於相侵陵也,相侵陵生於长幼无序,而教以敬让也。故有鬭辨之狱,则饰乡饮酒之礼也。”
(2).争论,辩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止斋陈氏:“﹝ 考亭 ﹞尝移书求其诗説, 止斋 答以‘公近与 陆子静 鬭辨无极,又与 陈同父 争论王霸矣。’”
《漢語大詞典》:离坚白(離堅白)
分开坚和白。 公孙龙 学派的著名辩论题,与墨经的“盈坚白”相对立。名家认为,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庄子·秋水:“ 公孙龙 问於 魏牟 曰:‘ 龙 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国语辞典》:主辩(主辩)  拼音:zhǔ biàn
法庭上主要答辩的律师或辩论会上负责主要辩论的人。如:「主辩律师」、「正方主辩」、「反方主辩」。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五。仁宗庆历五年》:「自西夏议和,遣使五至阙下,而永和等主辩有劳,特迁之。」
《國語辭典》:名辩(名辯)  拼音:míng biàn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名实问题的辩论。始于春秋时孔子正名、老子无名、墨子取实予名的争辩。战国时则有惠施、公孙龙的名家出现,荀子并把名辩问题,具体分析为名、辞、辩说三方面,对中国古逻辑学贡献很大。
《漢語大詞典》:诘辩(詰辯)
(1).刨根问底。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其间又有应答问讯,卜筮师母,乃至残餘饮食,詰辩与谁,衣被故弊,必责头领。”
(2).对质,辩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幸其心无愧怍,故仓卒间敢与詰辩。”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八月》:“復与詰辩良久,至亥初始回。”
分類:对质辩论
《國語辭典》:激辩(激辯)  拼音:jī biàn
激烈的辩论。如:「这项大胆的假设,引起学界的激辩。」
分類:激烈辩论
《漢語大詞典》:交辨
互相辩论;争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 商鞅 变法,而 甘龙 交辨。”
分類:辩论争论
《漢語大詞典》:质辩(質辯)
亦作“ 质辨 ”。
(1).质疑辩论。新唐书·刘子玄传:“宰相 宋璟 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明 归有光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时有质辨,剖析毫髮,议论蠭起,羣疑豁如。”
(2).指质正分辩。《平山冷燕》第五回:“ 山显仁 质辩道:‘天子宠爱,岂独宠爱老臣一人?’”
(3).对质讯辩。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兀那 张鼎 ,我还要阎王殿下攀告你来,挐去质辨。”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谢云:“遂闻堂上呼 谢云 ,则一武夫,冠带而前,质辩良久。”
《漢語大詞典》:缀跲(綴跲)
跌倒。比喻辩论时突遭窒碍。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或詘弱缀跲,蹥蹇不比者为负。” 黄晖 校释:“ 孙人和 曰:‘缀,盖躓之借字。’説文:‘躓,跲也。’礼记·中庸:‘言前定则不跲’,即此‘缀跲’之义……‘躓’谓倒蹶也。将欲发言,豫前思定,然后出口,则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
《漢語大詞典》:腾辨(騰辨)
恣意辩论,大事谈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忽闻吉莫靴鏗鏗甚厉,縲锁鏘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