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达权(達權)  拼音:dá quán
通晓权宜,随机应付。《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漢語大詞典》:通变达权(通變達權)
同“ 通权达变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国语辞典》:守经达权(守经达权)  拼音:shǒu jīng dá quán
持守正道而不固执,遇事能通权达变。形容人能坚守原则,且能灵活运用。如:「要有智慧的洞见,才能真正守经达权,而非做事漫无标准。」
《国语辞典》:经达权变(经达权变)  拼音:jīng dá quán biàn
善于衡量时宜而应付突来的变化。《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等传。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国语辞典》:达权通变(达权通变)  拼音:dá quán tōng biàn
不墨守成规,视情况应变。元。郑光祖《㑳梅香。楔子》:「此章大意,说士君子虽则要达权通变,亦须审己量时,不可造次。」也作「达权知变」。
《国语辞典》:达权知变(达权知变)  拼音:dá quán zhī biàn
不墨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处置。《醒世恒言。卷一一。苏小妹三难新郎》:「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也作「达权通变」、「通权达变」、「通时达变」。
《高级汉语词典》:顺变达权
顺应形势变化而权宜行事
《國語辭典》:慕古  拼音:mù gǔ
糊涂。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包龙图往常断事曾著数,今日为官忒慕古。」《董西厢》卷一:「没掂三,没思虑,可来慕古。」也作「暮古」、「慕顾」。
《國語辭典》:变动(變動)  拼音:biàn dòng
1.移动、改变。《易经。系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2.不寻常的举动或事故。《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三国魏。卫觊 与荀彧书:「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
《国语辞典》:顺时达变(顺时达变)  拼音:shùn shí dá biàn
顺应时宜,通达权变。《文明小史》第一回:「目下年纪虽已古稀,却是最能顺时达变,所有书院里的学生,无有一个不佩服他的。」
《国语辞典》:国情咨文(国情咨文)  拼音:guó qíng zī wén
指美国总统每年一次所行使的传达权。国情咨文内容广泛,举凡内政、外交无所不包,重点是总统要求国会配合的事项。我国行政院长向立法院提出的施政报告亦有类似性质。
《国语辞典》:谲而不正(谲而不正)  拼音:jué ér bù zhèng
通达权变而不守正道。《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國語辭典》:识时达变(識時達變)  拼音:shì shí dá biàn
能够认清时势,通权达变。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汉儿字圣旨》:「若蒙圣慈,特发使命,宣示德音,开其生路,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也作「识时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