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朦腾(朦騰)
迷糊貌。 宋 晏几道 《玉楼春》词:“临风一曲醉朦腾,陌上行人凝恨去。” 元 贯云石 《天下乐·诗酒风流》套曲:“遮莫在困朦腾驴背上吟,遮莫在醉模糊村务里走,遥望着杏花深处有。” 清 洪升 《长生殿·春睡》:“恁朦腾,且索消详停和。”
分類:迷糊
《漢語大詞典》:迷倦
迷糊困倦。 钱锺书 《围城》三:“太阳烘焙的花香,浓得塞鼻子,暖得使人头脑迷倦。”
分類:迷糊困倦
《國語辭典》:发昏(發昏)  拼音:fā hūn
1.昏迷。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这一会觉昏沉上来,你扶著我者。(正末发昏科)。」
2.糊涂、神智不清。《红楼梦》第三五回:「难道昨儿晚上你说的那话就应该的不成!当真是你发昏了。」《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你们真是发昏了!你们打算讹我来,你们可是瞎了眼了。」
《漢語大詞典》:昏错(昏錯)
指神志迷糊错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 充 忽然得还营,颜色憔悴,性理昏错,经日乃復。”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年虽八九十,但视听心虑苟未昏错,尚可顾问委以事者,虽求退罢,无不殷勤留止。”
《國語辭典》:惛懵  拼音:hūn méng
模糊不清。《南史。卷二○。谢弘微传》:「眼患五月来便不复得夜坐,恒闭帷避风。昼夜惛懵,为此不复得朝谒诸王,庆吊亲旧。」
《國語辭典》:迷糊  拼音:mí hú
模糊不清。《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我著俺小槿子送你去,看你迷糊了。」
《漢語大詞典》:迷幻
迷糊虚幻。 叶圣陶 《一个青年》:“一迭的书翰藏在口袋里,手按着时就觉得颇有把握,教他不能不兴起一种迷幻幽艳的遐想了。”《花城》1981年第5期:“不多久,一个难题,带着迷幻的阴影,突然送到我面前来了。”
分類:迷糊虚幻
《漢語大詞典》:酒眼
酒醉后迷糊的眼睛。 宋 张先 《定风波令》词:“酒眼茸茸香拂面,□见,丹青寧似镜中真。”
《漢語大詞典》:惛愦(惛憒)
糊涂;不明事理;迷糊不清。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又 倀 年且九十,足以惛憒,义当自引,以避贤路。”红楼梦第九六回:“ 寳玉 失玉以后,神志惛憒,医药无效。”
《漢語大詞典》:魇昧(魘昧)
(1).用法术使人受祸或使之神智迷糊。云笈七籤卷四六:“常能诵之,则终身不被魘昧。”
(2).指用药物之类使人迷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造畜:“魘昧之术,不一其道。或投美饵,紿之食之,则人迷罔,相从而去,俗名曰‘打絮巴’, 江 南谓之‘扯絮’。”
《漢語大詞典》:昏夺(昏奪)
犹昏乱,神志迷糊。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然念臣灾屯合聚,痾恙侵凌,形质至於变移,心虑从而昏夺。”
《漢語大詞典》:朦昧
(1).迷糊貌。《素问·气交变大论》:“鬱冒朦昧,心痛暴瘖。”
(2).愚昧无知。祖堂集·镜清和尚:“学人朦昧,再乞指示。”
(3).隐瞒真情以图蒙混欺骗;欺骗。《元典章·户部九·劝农立社事宜》:“若有上年已栽桑果,数目另行具报,却不得朦昧报充次年数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盖总其事者,不精其学,未识师授优劣,课艺高下,往往为人朦昧。”
《漢語大詞典》:晕晕糊糊(暈暈糊糊)
形容眩晕,神智迷糊不清。 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有一天,她想下地走走……谁知道,一下地,不会走道了,象是上了颠簸的小船,晕晕糊糊,东倒西歪,两条腿好似踩着棉花堆,差点儿摔倒。”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十八章:“‘这许多钱财真的都是我一个人的了……’ 唧唧 晕晕糊糊的这么想着,就趴到金圆堆里,再也不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魇蛊(魘蠱)
以巫术、妖术使人遭灾或神智迷糊。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苏丕女》:“其婢女请术者行魘蛊之法,以符埋 李氏 宅粪土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记:“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魘蛊,劝公絶之。” 何垠 注:“魘蛊,魘魅蛊惑也。”一本作“ 厌蛊 ”。
《國語辭典》:魇寐(魘寐)  拼音:yǎn mèi
欺瞒、戏弄。《西游记》第七一回:「我岂敢魇寐你?你若不信,展开手,等我跳下来你看。」
分類:迷糊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