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觏闵(覯閔)  拼音:gòu mǐn
觏,遭遇。闵,疾病。觏闵引申为受人妒忌。《诗经。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分類:遭灾
《漢語大詞典》:归全(歸全)
谓善终。不遭灾难,终其天年。后汉书·崔駰传:“贵启体之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 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遘疾归全於东都 依仁里 之私第。”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伏望陛下,听其告老,惠以归全,庶於瞑目之前,少遂安身之计。”
《漢語大詞典》:幸灾(幸災)
因别人遭灾而高兴。左传·僖公十四年:“冬, 秦 饥,使乞糴於 晋 , 晋 人弗与, 庆郑 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汉书·萧望之传:“未终奉约,不幸为贼所杀,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南唐书·皇甫继勋传》:“闻诸军败绩,则幸灾见於词色。”
分類:遭灾高兴
《國語辭典》:孽子  拼音:niè zǐ
1.婢妾所生的孩子。《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2.忤逆不肖的儿子。如:「这个孽子,整天只知玩乐,不知上进,这个家迟早会被他败光!」
《漢語大詞典》:及祸(及禍)
遭灾难。史记·项羽本纪:“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何文渊自经:“乡人固虞 文渊 必及祸,谓在旦夕。”
分類:遭灾灾难
《漢語大詞典》:同难(同難)
(1).同遭灾难;患难与共。亦指同遭灾难之人。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红楼梦第十四回:“近闻 寧国公 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
(2).一同死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同难者有 董提督 天弼 、 牛提督 天畀 。”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 卢忠肃 ﹞虽与 吴阿衡 同难,一放火之人,一救火之人,未可同日而语也。”
《漢語大詞典》:吊灾(弔災)
慰问遭灾受难的人。左传·文公十五年:“ 史佚 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弔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絶其爱,亲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荒耗
谓遭灾减产,民用空竭。《后汉书·伏湛传》:“ 渔阳 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今天下初定,前者 文泰 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
《漢語大詞典》:报荒(報荒)
旧时农田遭灾荒,向官府陈报,以求减免赋税,谓之“报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那一群狗送到之后,一天天孳生起来,不到两年,变了好几百,内中还有变了疯狗的,践踏得那田禾不成样子。乡下人要赶他,又没处可赶,迫得到 钱塘县 去报荒。”
《漢語大詞典》:厄日
遭灾受难之日。 李大钊 《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各国资本阶级都是战战兢兢的过这一天,人称此日是资本家的厄日。”
分類:遭灾受难
《國語辭典》:月值年灾(月值年災)  拼音:yuè zhí nián zāi
一个月内碰到一年内将发生的灾难。形容灾难极多。元。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呀!我待挣䦟怎挣䦟,也是我运拙时衰,月值年灾鬼使也那神差。」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料他应衣绝禄尽,时乖运拙,月值年灾,托赖著君王洪福,千秋万岁,神保天差。」也作「年灾月厄」。
《漢語大詞典》:无妄之忧(無妄之憂)
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亦作“ 无妄忧 ”。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子抱无妄忧,余有多言惧。”
《國語辭典》:无妄之灾(無妄之災)  拼音:wú wàng zhī zāi
古时一人把牛系在路上,却被路人牵走,而使当地人平白受到怀疑和搜捕。语出《易经。无妄卦》:「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比喻意外的灾祸。《抱朴子。内篇。微旨》:「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患,防无妄之灾乎。」也作「毋望之祸」、「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魇蛊(魘蠱)
以巫术、妖术使人遭灾或神智迷糊。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苏丕女》:“其婢女请术者行魘蛊之法,以符埋 李氏 宅粪土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记:“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魘蛊,劝公絶之。” 何垠 注:“魘蛊,魘魅蛊惑也。”一本作“ 厌蛊 ”。
《漢語大詞典》:池鱼之虑(池魚之慮)
谓担忧无端受累遭灾。《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罗店镇志》:“讹传 丁国恩 率大兵会剿 罗店 ,盖以吾镇贼曾踞作巢穴,人人抱池鱼之虑,一时惊惶无措,各扶老携幼避匿四乡,半皆露宿。”参见“ 池鱼之殃 ”。
《國語辭典》:池鱼之殃(池魚之殃)  拼音:chí yú zhī yāng
春秋时,宋司马桓有宝珠,后因畏罪出亡,故投珠于池中。景公派人汲乾池水,但寻珠不著,而池鱼却因此而亡。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一说为春秋时,宋人名池中鱼者,居近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一说为宋城门失火,众人汲乾池水灌救,致使池乾鱼死。俱见《太平御览。卷九三五。鳞介部。鱼上引风俗通》。后比喻无辜却受牵累而遭祸。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三山福地志》:「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也作「池鱼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