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逡遁
(1).却行,恭顺貌。管子·戒:“ 桓公 蹵然逡遁。”汉书·雋不疑薛广德等传赞:“ 薛广德 保县车之荣, 平当 逡遁有耻, 彭宣 见险而止,异乎‘苟患失之’者矣。”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
(2).退避,退让。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逡遁:“ 贾谊 《过秦》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 秦 , 秦 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遁而不敢进。 秦 无亡矢遗鏃之费,而天下已困矣。’遁者盖取盾之声以为巡字,当音详遵反……九国畏愞,自度无功,持疑不进,坐致败散耳。后之学者既不知遁为巡字,遂改为遁逃,因就释云。”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夫以疆圉抗詔,叛也。又逡遁多畏,而弗能自立为小国,虚设节镇也,孰用?”
《骈字类编》:阴遁(阴遁)
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漢語大詞典》:遁踪(遁蹤)
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遁踪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遁乐(遁樂)
犹言淫纵逸乐。汉书·谷永传:“閔免遁乐,昼夜在路。” 颜师古 注:“遁,流遁也。”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遯乐”, 颜师古 注:“遯乐,言流遯为乐也。”
分類:纵逸逸乐
《漢語大詞典》:遁节(遁節)
亦作“遯节”。
(1).隐居不仕的节操。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中书令,不应……及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
(2).指隐蔽事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跡也。”
《國語辭典》:遁佚  拼音:dùn yì
放纵。《文选。枚乘。七发》:「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分類:放纵淫佚
《國語辭典》:遁北  拼音:dùn běi
失败而逃走。《淮南子。兵略》:「而后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分類:败逃
《國語辭典》:遁化  拼音:dùn huà
道家称人死为「遁化」。唐。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以大历己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
《漢語大詞典》:遁民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漢語大詞典》:遁退
逃跑退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七月,贼皆遁退。”
分類:逃跑退却
《漢語大詞典》:逋遁
逃亡。 汉 贾谊 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 操 师震慴,晨夜逋遁,屯据 敖仓 ,阻 河 为固。”
分類:逃亡
《漢語大詞典》:火遁
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封神演义》第六四回:“不意时至二更, 罗宣 同 刘环 借着火遁,乘着赤烟驹,把万里起云烟射进 西岐 城内。”
《漢語大詞典》:悔遁
谓翻悔而改变主意。《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姜亮夫 校注:“ 王逸 以为悔恨隐其情,近之。悔者悔其成言,遁者不依成言而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归遁(歸遯)
避世隐居。遯,同“ 遁 ”。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张生 遂拂衣长往,归遯于 嵩山 。”
《漢語大詞典》:鼠遁
亦作“ 鼠遯 ”。 像鼠一样逃窜隐伏。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书》:“为弟子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唐李 不纲, 朱晃 乘时盗国,一时公卿大夫,迫於凶威,鱼伏鼠遯,能全节者无几。”
分類:逃窜隐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