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3,分390页显示  上一页  266  267  268  269  270  272  273  274  27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移剌道(赵三 莘国公 )
胡一之(贯道 )
孟坦中(履道 )
张凤(从道 )
王去执(明道 榆山 )
移剌道(按 )
许明道(子微 )
赵汝能(公举 云谷道人 )
刘处玄(通妙、道妙 长生子 )
朱道人
赵惇(庙号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帝、宋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帝 别称 宋光宗 恭王 )
滕继远(至道 )
王道源
释道济(别称 书记禅师、方圆叟 湖隐 世称 济颠、济公活佛 道济、惠明 )
黄樵仲(道夫 敬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4 【介绍】: 金咸平人,本名赵三。通女真、契丹、汉字。补刑部令史。世宗大定中累官西北路招讨使。招讨使到官时,诸部皆献驼马,多者至数百,道皆却之。官至平章政事,罢为咸平尹,封莘国公,卒。
胡一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一一六
胡一之,字贯道,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淳熙八年官承议郎、知德庆府。官终知阆州。见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一、一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孟坦中,字履道,蓬山(今四川营山县东北)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曾游阳华岩。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六。
张凤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二一三
张凤,字从道,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时在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东平府平阴人,字明道,号榆山。王去非弟。试进士不合,拂衣去。闭门讲究经传文学。以父母多病,改治医学。世宗时试医,京师第一,入翰林。
移剌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契丹人,本名按。宗弼爱其才,召为元帅府令史。海陵时为工部员外郎,以言四方“盗贼”状,被杖责。世宗时,官至西京留守。
许明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二七○
许明道,字子微,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孝宗时道士,萧应叟弟子。著有《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存)。事迹见该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寓居海盐,字公举,号云谷道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知海陵县,岁饥赈民,治讼平允,兴增学校,多有政绩。迁守郁林州,改守全州,为浙西沿海议幕,终朝请大夫。诗文清纯有体。卒年八十。
全宋诗
赵汝能,字公举,自号云谷道人,海盐(今属浙江)人。太宗八世孙。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历知海陵县,知郁林州,知全州。卒年八十。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九二)。

人物简介

简介
字通妙,一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全真道随山派创派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道人(?~一一八七),原为当涂县弓手。孝宗乾道初学道浪游,淳熙十四年卒。事见《夷坚三志》壬卷第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7—1200 【介绍】: 即宋光宗。孝宗第三子。孝宗时,封恭王。乾道七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绍熙。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武备渐弛。皇后李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惑于李氏言,疑孝宗有废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称疾不出执丧。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之请,奉嘉王扩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在位六年。
全宋文·卷六四一五
宋光宗赵惇(一一四七——一二○○),孝宗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绍兴二十年,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三十二年,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受内禅,即帝位。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渐弛武备。绍熙元年,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允,遂惑李后之言,与孝宗矛盾日深,渐成水火不容之势。自此政治日昏,孝养日怠,不朝孝宗。五年,孝宗崩,称疾不出执丧,朝中骚动。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韩侂胄、赵彦逾等所请,奉皇子嘉王即帝位,遂尊为太上皇,居寿康宫。在位六年,年号绍熙。庆元元年上尊号曰圣安寿仁太上皇帝。六年崩,年五十四,庙号光宗。见《宋史》卷三六《光宗纪》,《两朝纲目备要》卷一至卷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滕继远,字至道,与吴仁杰(字斗南,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有交往。事见《昆山杂咏》卷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绛州太平人。善《》学。南渡时,避金兵隐于西山之麓。孝宗淳熙五年,遇异人,杖钁而化。后人即其地为清廉洞,岁旱祷雨辄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绍】: 宋僧。台州天台人,俗姓李,字湖隐。年十八就杭州灵隐寺落发出家,狂嗜酒肉,人称济颠,或称方圆叟,后世俗称济公。复居净慈寺,火发寺毁,行化诸地。相传屡显神通,事迹甚多。宁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为书记。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后世称为济公活佛。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见释居涧《北涧集》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惠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年七十三示化。明颠者。潦倒猖狂。衣不蔽体。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铁钉。遇瓦砾拾置袖中。人诚语相向。则答以机锋。或侮之。则酬以狂言。入市。群儿争挽袖觅钱。或与之一钱两钱。或不与。喧叫语笑。衢路阗塞。人或饭之。不问远近识不识。皆凌晨而至。或受䞋。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不谢而去。一时倭奴见之。罗拜云。曾向海中失风。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诗。或持菖蒲索题。随口云。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与济颠实未相识。偶遇于朱泾。目之曰咦。济颠赠之诗曰。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谩。二颠俱南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书记禅师。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名道济。母梦吞日而孕。娩时红光烛室。国清本禅师。以为法中之宝。摩顶而谶之。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然济性狂简。出入僧堂。每大言忤众。众以济犯规。白远。远曰。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与少年扑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携荤酒。污看经处。主事复白远。远惟以颠僧保护之。是以呼为济颠云。远公殁。济之颠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挂搭净慈。净慈德辉长老。奇济行履。以书记延之。然终不能忍酒。净慈之众。亦短济于辉前。辉之曲护亦如瞎堂。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毛陈二太尉。日以香醪馈之。人不敢非。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言超意表。识者尚之。一晚醉卧十里松寺。主令人扶归。憨睡厨下。初夜分忽起绕廊。狂呼火发。众以为颠。中夜罗汉堂琉璃火。延幡脚寺燬。辉公乃留偈。承光化去。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书记则曲设灵机。而梦感朝廷。不二载。万础千楹。顿还旧观。又以两廊影壁未就。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闻王公微时。常投斋僧寺。业被寺僧所卖。王公怒。题寺壁曰。遇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今凡见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众亦阻之。书记笑而唯。径投府前。值王公升堂。书记则探头引望。王公大怒。令阴执拟笞之。书记曰。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有段因缘。惟阁下能省。特来计较耳。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意稍解。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造妙语讽之。王公大笑。留济公。宿内衙。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钞三千贯。以忏前非。济公之演化无碍。约类如此。至若释结弭灾。游戏三昧。异迹饶剩。不胜述也。一日入城访旧。与张提点。饮酒赋诗。归便卧疾。嵩下安乐堂。问公。公抚榻谢曰。惭愧。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万法为人诚重。事公有年。公随命万法。报诸诗酒故檀。即沐浴跏趺书偈。瞑目而逝。太尉朝官俱赴净慈。诸山宿德毕集会。送者千万人。至虎跑寺前。茶毗。获无数舍利。回至净慈寺前。有二行脚僧。谒嵩曰。某甲适从六和塔过。遇济公。寄书一缄僧鞋一双。嵩大惊曰。济公终时。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对众启缄。其辞恳切。计二百零九言。纸馀又附颂曰。看不著。错认笊篱是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少分明醉眼看。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是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又旬馀。有钱塘差使。过天台山下。会济公。复寄来诗二首。又后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于净慈。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机。混俗同尘。或嘲风弄月。发明佛祖心宗。时不怪。以颠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称公。为不可测人。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博矣。于戏鉴公生平。若非贤圣应世。求不巧尽拙。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道夫,号敬斋。黄预孙。孝宗淳熙五年进士。初为永福尉,再调汀州录事参军,皆有善绩。朱熹守漳州时,曾以礼请入学执教。所讲小学,为熹所称善。有《礼记解》、《小学口义》。
全宋诗
黄樵仲,字道夫,号敬斋,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人。预孙。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授永福尉,调汀州录事参军。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九。
全宋文·卷六四○八
黄樵仲,字道夫,号敬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预孙。淳熙五年登进士第。初调永福尉,再调汀州录事参军,俱有善绩。谢事归家。朱熹守漳州,礼请入学。及讲小学书,熹每称善。著有《礼记解》、《小学口义》。见嘉靖《龙溪县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