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焉耆明屋
古代寺院遗址。位于 新疆 库尔勒 与 焉耆 之间,地名 七格星 。“明屋”是维吾尔语“千佛”之意。遗址规模很大,分南北两个大寺,在北大寺西北还有十个石窟。寺院创建于两 晋 ,现存遗址是 唐 至 元 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画、塑像残块和建筑装饰等,都是研究当时佛教美术的重要资料。
分類:寺院遗址
《国语辞典》:十三行遗址(十三行遗址)  拼音:shí sān háng yí zhǐ
位于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观音山前缘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迹遗址。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凯达噶兰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动空间。因该处旧有清代十三洋行设立的行口,故称为「十三行遗址」。民国四十六年,始由台湾大学林朝棨教授发现。历经考古学家的挖掘与研究,證明当时已将铁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炼铁作坊」的出土,为现存台湾史前先民冶铁技术的唯一證据。
《国语辞典》:奥杜伐峡谷(奥杜伐峡谷)  拼音:ào dù fā xiá gǔ
Olduva gorge
地名。更新世遗址,位于东非坦尚尼亚,以出土丰富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留而著名。
《国语辞典》:城子崖遗迹(城子崖遗迹)  拼音:chéng zǐ yá yí jī
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民国十七年发现,陆续出土不少陶器、石器、玉器,以黑陶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
《国语辞典》: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  拼音:èr lǐ tóu wén huà
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的古代遗址,考古学家推断为夏代的文化遗迹。
《国语辞典》:东海岸史前文化(东海岸史前文化)  拼音:dōng hǎi àn shǐ qián wén huà
指台东卑南文化。为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约存于二千多年前,分布范围包括南岸山脉和中央山脉纵谷。
《国语辞典》:龟山史前文化相(龟山史前文化相)  拼音:guī shān shǐ qián wén huà xiàng
以龟山第二史前遗址为代表遗址。依据相对年代推测,可早至距今二千年前后。试掘出土物包括有刃铁石、陶片、陶偶、陶环、石锄、石斧、贝刮器、兽骨、贝壳等,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从铁器的使用,可见已进入金石并用时期。生活型态除农耕外,渔捞、狩猎、采集仍占了一部分。
《国语辞典》:长滨文化(长滨文化)  拼音:cháng bīn wén huà
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遗址有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屏东县恒春镇鹅銮鼻。距今约五千年至一万五千年。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另有少许骨器。
《国语辞典》:卑南文化  拼音:bēi nán wén huà
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之一。约存于二千多年前,分布范围包括南岸山脉和中央山脉纵谷。
《漢語大詞典》:哈拉帕文化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代表遗址有哈拉帕及摩亨约、达罗(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存在时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属青铜文化。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种植多种作物,最早栽培棉花;城市规模宏大;陶器、青铜器工艺精良;并产生了文字。
《國語辭典》:半坡遗址(半坡遺址)  拼音:bàn pō yí zhǐ
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为彩陶文化的聚落遗址。距今约六千五百五十至六千八百二十年前。有房屋、窑玚、墓葬等遗迹。
《漢語大詞典》:大津巴布韦
南非津巴布韦的古城遗址。“津巴布韦”意为“石头房子”。有庞大的石头建筑群和精美石雕。约始建于公元5世纪,12-16世纪为强大的莫诺莫塔帕王国都城。对外贸易兴盛,输出黄金、象牙等。后受罗兹威王国统治。约19世纪初被毁。
《漢語大詞典》:城子崖遗址(城子崖遺址)
中国 黄河 下游以新石器时代 山东 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 山东省 章丘县 龙山镇 以东 城子崖 的台地上。1928年发现,1930——1931年两次进行发掘,编有考古报告集《城子崖》。遗址上层为 东周 时代遗存,下层是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该遗址对认识和研究 中国 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漢語大詞典》:盘龙城遗址(盤龍城遺址)
商 代中期城市遗址。位于 湖北省 黄陂县 叶店 。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城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城内东北隅,有大片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的两座宫殿基址,在同一中轴线上,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子洞和阶前散水等,具有宫城性质。城的四周皆有 商 代的文化堆积,但不见大型建筑基址,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其内涵基本为 二里岗 上层文化因素,属 商 文化系统。
《漢語大詞典》:仁佛阁(仁佛閣)
辽 代名胜。在今 北京 西郊 香山 ,现仅存遗址。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山川》:“ 仁佛阁 在 香山寺 后最高处。 辽 时游玩之所,今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