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62 163 164 165 166 168 169 170 171 下一页
僧可从(字 无方 许 )
释如卺(号 蔤庵 )
姚绶(字 公绶 号 谷庵、仙痴、云东逸史、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仙仙痴、紫霞碧月翁、懒他 世称 丹丘先生、沧江虹月之舟 )
释德亨(号 元庵 )
释绍琦( 雷 字 楚山 号 菩提、圭庵 绍琦 名 相处 )
释祖能(字 蕴空 号 松轩道人 )
何乔新(字 廷秀、天苗 号 椒丘 文肃 )
释净澄(别称 孤月禅师 字 孤月 张 )
释普慧(字 喜云 )
释智源(字 古渊 袁 )
丘山(字 安重 )
丘弘(字 宽叔 世称 二弘 )
丘霁(字 时雍 )
丘鼐(字 宗用 )
其它辞典(续上)
丘浚(别称 邱浚 字 仲深 号 琼台、深庵、玉峰、琼山、海山老人 文庄 )僧可从(字 无方 许 )
释如卺(号 蔤庵 )
姚绶(字 公绶 号 谷庵、仙痴、云东逸史、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仙仙痴、紫霞碧月翁、懒他 世称 丹丘先生、沧江虹月之舟 )
释德亨(号 元庵 )
释绍琦( 雷 字 楚山 号 菩提、圭庵 绍琦 名 相处 )
释祖能(字 蕴空 号 松轩道人 )
何乔新(字 廷秀、天苗 号 椒丘 文肃 )
释净澄(别称 孤月禅师 字 孤月 张 )
释普慧(字 喜云 )
释智源(字 古渊 袁 )
丘山(字 安重 )
丘弘(字 宽叔 世称 二弘 )
丘霁(字 时雍 )
丘鼐(字 宗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8—1495 【介绍】: 又作邱浚。明琼州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景泰五年进士。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既长,博极群书,尤熟于国家典故。自翰林院编修,进侍讲,迁国子祭酒,累官至礼部尚书。弘治四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为尚书入内阁者之始。八年,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庄。尝采群书补宋真德秀《大学衍义》为《大学衍义补》,所载均可见之行事。与修《英宗实录》,实书于谦之功。又作传奇《五伦全备忠孝记》、《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四种(《罗囊记》今佚)。亦工诗,有《琼台集》。全粤诗·卷一○九
丘浚(一四二〇——一四九五),字仲深,号琼台。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英宗正统九年(一四四四)解元,明代宗景泰五年(一四五四)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入直文渊阁。寻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庄”。有《琼台会稿》。《明史》卷一八一有传。丘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编琼台会稿》)为底本,校以明弘治本《琼台会稿》(简称弘治本),参校同治辛未年重刊《丘海二公合集》。(简称同治本。)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深,琼山人。景泰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入直文渊阁,进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庄。有琼台会槁。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浚字仲深,琼山人。景泰甲戌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侍讲学士,进翰林学士,改国子祭酒。拜礼部侍郎,进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加少保。卒赠太傅,谥文庄。有《琼台会稿》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浚相业无可称,然记诵淹洽,冠绝一时,故其文章尔雅,终胜于游谈无根者流。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诸作者之列焉。 《篁墩集》:琼山丘公每谓作文必本于经,为学必见于用,考古必證于今,鄙意适然,遂舀知己。其诗如仙翁剑客,随口所出,皆足惊人。虽或兼雅俗、备正变,体裁不一,然谛视而微诵之,气机流触,天籁自鸣,格律精严,亦不失人间矩度。 《双槐岁钞》:琼州定安县南有五指山,即黎母山,琼崖之望也。少保丘文庄公少时咏之,为人所传诵,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联,撑起炎洲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馀玉笋空中见,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识者知其异日必贵,后竟如其言。 蒋冕《琼台诗话》:仲深先生在翰林为名学士,在太学为名祭酒,名闻四海。朝鲜国人见先生送张中书使其国诗,用鱼鳖成桥事,叹曰:「自古诗人未有用此者!」诗云:「玉节煌煌照海东,羡君去意拂晴虹。凤麟瑞世人争睹,鱼鳖成桥道自通。天入玄菟低没鹘,江浮鸭绿澹蜚鸿。兹行喜从文章客,多少豪吟倡相同。」又先生《送陈修撰使高丽》诗云:海上天风吹节旄,玉堂仙客锦宫袍。诏颁龙阙恩偏渥,诗到鸡林价倍高。万仞鳖金浮晓日,一江鸭绿涨秋涛。远夷未识中原凤,争睹文章五色毛。」又《送淩尚宝使交南》云:「旭日初升万国明,银函玉劄下南溟。符台自昔瞻卿月,远道于今望使星。老树古香生桂蠹,乱山残雨带龙腥。兹行万里真奇绝,好把新诗纪所经。」 《升庵集》:丘文庄公夫人自南海浮江而上,过鄱阳湖,夜梦达官呵拥入舟,曰:吾乃翰林编修戚澜也,昔兴丘先生同官,义不容绝,特报尔三日后有风涛之险,只帆片橹无存,可亟迁于岸。」夫人惊觉,如其言移止寺中。末几,江中果有风涛,众舟尽溺。至京,夫人白其事于文庄公,公以闻于朝,遣官谕祭,文庄又为文祭之。有诗纪事曰:「幽显殊途隔死生,九原犹有故人情。曼卿真作芙蓉主,太白常留翰苑名。念我冥冥来入梦,哀君恻恻每吞声。朝回坐对黄封酒,怅叹鸡坛负旧盟。」 田按: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右副都御史罗公亨信巡抚宣府,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时寇骑日薄城下,亨信卒与总兵杨洪得全孤城。亨信卒,泰和王公直为作慕志,略不及此。琼山丘公作《挽罗都御史》诗以补其阙云:「六飞北狩无消息,边城四望狼烟赤。敌马长驱去复来,何人却建捐边策。镇朔将军生入关,北门锁钥空馀钚。强兵健马尽南走,黄尘蔽日天漫漫。白首宪臣南海客,手持一剑当门立。誓与孤城同死生,怒发冲冠气千尺。车轮生角马驻蹄,居人不动行人归。叱吒之间楼橹具,金城铁壁汤为池。云州失守赤城破,健儿蹑足城边过。老妻稚子尽登陴,公亦援抱雪中坐。山前山后无数城,此城屹立如巨屏。敌骑南来资扼塞,王师北出恃屯营。屏蔽京师功卓伟,漫有长城长万里。江淮果赖张真源,河朔仅馀颜御史。忧国劳边两宾霜,事成乞骨归故乡。肘金腰玉者塞路,无人上书讼陈汤。一叶扁舟五湖水,瘴海边头万山里。折简不通朝贵书,抱膝长吟聊尔尔。罗浮山崩天坠星,乾坤一夜收英灵。公兮生死已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明史》括此诗意为亨信立传。诗之有关系如此。)维基
丘浚(1421年—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山,晚号海山老人,广东琼山下田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晋江。正统甲子广东乡试解元,景泰甲戌传胪。弘治年间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早年聪敏却丧父,其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因家贫无书,曾走数百里借书。正统九年(1444年)广东乡试中举第一(解元),正统十二年(1447年)入国子监。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参与《寰宇通志》的编纂。后进翰林院侍讲,参与编写《明英宗实录》,之后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明孝宗时期,其上书《大学衍义补》,后进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事。参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年)书成,加封太子太保,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弘治六年(1493年)因目疾免朝参。因事被言官弹劾,孝宗不问。历加少保。弘治八年(1495年)卒,享寿七十六岁。赠太傅,谥文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0—1483 【介绍】: 明僧。字无方,俗姓许,河南洛阳人。嗣嵩山,住西京定国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如卺。号蔤庵。嘉禾姜氏子。母殷氏。感吉梦而娠。师生而秀异。不乐处俗。依真如衡宗继公为师。继。故义苑白眉。师深造堂奥。徐知文字非究竟法。以景泰庚午。至杭。参空谷隆公于修吉山。问露柱因缘。谷良久曰。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久之。谷亡。自惟失怙。始专心净土法门。自利利人。一归乎是。以至劝人念佛。数以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炊饭以供众。散施佛图若干万。如此多历年所。师尝以五灯会元。篇帙浩重。未摄略机。遂锐意抄简。以为务使揽要知归。不在繁文也。书成。目曰禅宗正脉。学者便之。阅览之次。至杜鸿渐谒无住禅师庭树鸦鸣处。似有省。曰果然是说不得底。师素有琢磨静行。无浮滥之习。虽年老而进道益力。不以略有所见。便自休歇。道无尽。吾不可有尽求也。晚年罄衣钵。刻缁门警训。与年相若者共之。意可见矣。后终于本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2—1495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公绶,号谷庵,自号仙痴,晚号云东逸史。天顺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化初为永宁知州,解官归,筑室名丹丘,吟咏其间,人称丹丘先生。工诗画。有《云东集》。槜李诗系·卷十
绶,字公绶,嘉兴人(或云嘉善人,误。),天顺甲申进士,为御史,巡盐两淮,钩剔积弊。淮饥,画策赈民。以耿介忤当道,出知江西永宁县,母老辞归。所居大云里东饶水木,作室曰丹丘,又作沧江虹月之舟,浮泛吴越间。粉窗翠幕,拥僮奴设香茗,弹丝吹竹,宴笑弥日。书画妙绝一时。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仙仙痴、紫霞碧月翁,并著人间,唯丹丘先生为尤显。所蓄书画最富。恐遭回禄,搆地一方,洿为池,池中筑台,台上营室,夜不通火。一日大雷雨,火作,姚方踞厕,闻报,急叩所藏古迹,应者曰:皆火矣。姚惊惋,遂不能起,得疾卒。平生慕张贞居之为人,所见片纸只字,无不收藏。尝得其铁冠与遗像,为撰句曲外史小传,搜辑其遗文以序之,又伐石树碑于其墓。著有大易天人合旨及谷庵集。诗颇清丽,不著一尘,其流风遗韵,为时叹羡,宜矣。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公绶,嘉善人。天顺甲申进士,授监察御史谪知永宁县有榖庵集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绶字公绶,嘉善人,处士黻子。天顺甲申进士,授监察御史,谪永宁知县。有《谷庵集》十卷。 杨循吉《松筹堂集》:姚公缓解官归,所居在大云里东,饶水竹,作室曰丹丘,啸咏其中,人称丹丘先生。又作沧江虹月之舟,游泛吴、越间。善书,法钟、王,劲婉咸妙,画初学水墨,后进学唐品,得古意。 《四友斋丛说》:嘉兴姚云东工诗喜画,善临摹,其临赵松雪、王叔明二家画,墨气皴染皆妙,闲写梅道人竹石,亦萧洒可爱。 《六砚斋笔记》;姚云东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钓独吟:其阔幅《重林远汀》,著四五渔船而已。此公壮岁入中台,不及揽辔骖鸾。晚年好道,向平之愿蚤毕,三山五岳之屐悬而未试。直以逸趣自写胸中而已,未可以文、沈作略概之也。 《书史会要》:姚绶书类张伯雨。 《槜李诗系》:谷庵庵诗颇清丽,不著一尘,书画妙绝一时。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他、仙痴、紫霞碧月翁,并著人间,唯丹丘先生为尤显。平生慕张贞层之为人,所见片纸只字,无不收藏。尝得其铁冠与遗像,为撰《句曲外史小传》。《铁冠歌》云:「昔为柱史冠铁冠,螭头兀立霜风寒。归来野服山林下,不类峨然铁冠者。句曲外史人中仙,此冠已馀二百年。绣斑蚀铁铁欲穿,棱棱巧制钢色妍。黄篾楼中想应贮,玉钩楼边旧行处。二仪三纲浪得名,竹箨鹿皮无此清。芙蓉吐花金玉并,铁叶细薄不易成。外史星坛月明夜,醮礼茅君鹤曾借。出尘风度向谁弹?坐看瑶池碧桃谢。予号逸史云之东,发已种种今成翁。冠平冠乎磨冷铁,今铁曷能如古烈。君不见,古铁性烈今不如,作冠宁住仙人居。流落四海幸属予,著之稻我青霞裾。」 田按:云东逸史,画胜于书,书胜于诗。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德亨,号元庵,景泰间,住持秀水天宁寺。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辨明邪正在钳锤。禹门浪暖风雷动。正是鱼龙变化时。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问答不录。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机前一著。觌面全提。复击禅床一下云。句外一言。和声揭露。个里不许停思顾虑。岂容开口分疏。只饶眨得眼来。剑去久矣。纵是佛祖到此。也只得攒眉有分。何也。盖非言路所通。亦非心识所测。若是个英俊衲僧。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嗟观近世以来。人心不古。禅学之者。不务真参实悟。惟是接响承虚。以觉识依通为悟明。穿凿机缘为参究。破坏律仪为解脱。夤缘据位为出世。以致祖风彫弊。魔说炽然。塞佛法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故我大觉释尊。于二千年外。已识尽众生心病。预设多种奇方。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故经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又云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佛令结制安居。剋期取證。过三期日。随往无碍。故知结解之有时也。且如即今诸大德。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已悟之者置之勿论。如其未悟之者。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若是个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也莫论长期短期。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若一年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遂举起拂子召众云。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不见世尊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要證圆觉不为难矣。设或未能见彻。切忌依语生解。幻叟今日不辞饶舌。试为诸人颂出。猛火铸成金弹子。当机捏碎又浑囵。等閒失得俱拈过。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这里有个入处。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故祖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證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證。證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昧。昧此心也。诸佛由悟而證。号曰菩提。众生因迷而昧。故曰烦恼。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得之不有。失之不无。迷则业缘。悟名佛性。盖知迷悟在己。得失非他。当知此心旷劫至今。本无生灭。原非染净。孤光皎皎。脱体无依。妙用真常。廓周沙界。无形状可见。无声响可闻。虽然无相。无相不宗。虽曰无声。无声不应。是一切色相之根。乃一切声响之谷。色空不二。动静一如。法法虚融。尘尘解脱。是知心有则法有。心空则法空。心邪则一切邪。心正则一切正。若了此心。法亦不有。心法既无。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是非名相既空。则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了无隔碍。居士于此果能信入。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设或未然。亦不用别求玄妙。厌喧取寂。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然体究。常时鞭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返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閒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工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傥正念不得纯一。昏散起时。亦不用将心排遣。但将话头轻轻放下。回光返照。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只此一照。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日久坚持此念。果无退失。蓦忽工夫入妙。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洞彻性空源底。自当点首一笑。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掀翻窠臼。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同佛受用。以斯治国泽民。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以此超脱死生。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曲垂方便。教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颖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因无念而證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捷径。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于斯领旨。管取一笑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弟子虽获与闻。心犹未了。幸望和尚别垂方便。师云。照前问将来。空云。蟭螟虫吸乾沧海。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师曰。长安路上金毛卧。曰。水母飞上色究竟天。入摩醯眼里作舞。因甚不见。师云。五凤楼前铁马嘶。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明眼人因甚落井。师云。明月照见夜行人。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师云。好与痛棒。曰棒则弟子甘领领。则望和尚垂慈。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当机把断圣凡津。拟议知伊屈未伸。欲识蒙山端的旨。垂钩意在钓金鳞。师云。会么。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入室参礼次。师乃问云。面南观北斗。低首看青天。此语明甚么边事。曰和尚合却口好。师云。未在。曰瞒别人即得。师云。差别用处。非智眼不能无惑。子欲洞明佛祖真宗。须具透关正眼。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山振声一喝。师云。具得正眼。当明向上一机。如何是向上一机。曰青天日当午。师云。犹未梦见在。曰木人拈玉线。石女度金针。师云。从上佛祖不传之妙。子作么生领会。山近前礼一拜。师云。转身一句速道将来。曰雨添山色秀。风来竹影移。师拟拈拄杖。山乃一喝。拂袖而去。师云。放子二十棒。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谢和尚垂慈。深锥痛劄。师云。子虽有滔天之浪。且无湛水之波。山又叉手默然。师云。如是如是。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师举起手中拂子。僧云。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师放下手中拂子。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两头不著。千圣难窥。这个且置。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旨如何。僧云不即不离。师云。不即。不即个甚么。不离。不离个甚么。僧拟对。师打一拂子云。这虚头汉。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师云。是谁。胜云。某甲。师云。作么。胜云。佛殿里拜佛来。师云。佛向你道甚么。胜云。不曾道。师云。你头不曾点地那。胜云。下下点地。师云。又谓不曾道。胜云。某甲会也。师云。你会个甚么。胜云。吐露太分明。师便喝。胜拟对。师云。拄杖不在手。放汝二十棒。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师云。不用之乎也者。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凝云。千圣觑不著。师云。觑不著的是甚么。凝云。父母未生前。师云。为甚么觑不著。凝云。为无踪迹。师云。既谓无踪迹。说甚么觑不著。你在无踪迹处窠臼。这个且置。只如烧了撒了。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凝云。青山重叠叠。涧水响潺潺。师云。我不问你青山叠叠。涧水潺潺。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凝云。日用分明常显露。师云。这虚头汉。脚跟尚未点地在。说甚么显露不显露。凝乃触礼一拜。师云亦未在。凝又拟开口。师咄云。你再乱道。辟破你口门。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毕竟是个甚么。师与僧一掌云。你道是个甚么。僧拟开口。师以手掩其口。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至韶古音关房。以拄杖扣门三下曰。关主在么。韶曰。他不曾有出入。谁云在不在。即开门见师。乃触礼一拜。师曰。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请关中主相见。韶乃叉手默然。师曰。此则沈寂默去也。韶曰。师适来问甚么。师曰。问汝关中主。韶曰。唤作寂默得么。韶遂呈偈曰。只此寂默非寂默。非寂默中非亦绝。渠侬目面已呈师。动静何曾有区别。师曰。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韶曰。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怎奈这个何。韶拟对。师叱曰。汝但于心不生分别。只个门户亦无所有。门户既非。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虽然理则如是。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竖立脊梁。全机坐断。彻底掀翻。囫囵嚼破。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曰言曰行。可以模范后学。抑不负其己灵也。子其勉而进之。三载出关之日。拄杖子再为汝勘过。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楚山其字也。姓雷。唐安人。九岁出家。初从玄极和尚。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正统六年。再见东普。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普曰。汝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毕竟事若何。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普曰。莫乱道。只如佛祖来也不许。纵尔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到这里更是不许。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其奈劳神不易。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恁么干蛊也省力。既退。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楚山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一年不悟参一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直至大悟方名罢参。至哉言也。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唐安人也。名绍琦。姓雷氏。八岁入乡校。不假师授而知诵。次载失父。遂弃业。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乃跪请益。通叹曰。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疗耳。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于通前。通独以掌反覆示之。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对曰。廓然无定。曰。有何所得。对曰。本来无失。何得之有。曰。学将来底。堪作甚么。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曰。汝落空耶。对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悟公笑曰。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琦又拟对。悟公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当是之时。断桥之脉微矣。及悟公继响。而得法者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领天柱。迁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圭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讯。童子问讯。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则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县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炤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谁。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證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挂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乃至祖玠辈。风鬯春枝节节是。令见者闻者。莫不神往。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又祖能,字蕴空,号松轩道人,三河孙氏子。九岁出家,师香林如庵翁,后至京师依可堂善。复游汴洺香山,礼天龙潭公,传付心法,仍还香林,重新殿宇。已而退居白岩,自号“白岩叟”。姚太守叔谦常与往还,一日步入峻峡,石齿碍足,踬而伤肩,了无愠色。盖契其道谊,不惮跋涉,时人重两贤之交,乐道其事,丛林至今传之。能生平恬退,以法自任。成化丙戌十月二十日示寂,归葬香林西北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502 【介绍】: 明江西广昌人,字廷秀,号椒丘,何文渊子。景泰五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为刑部郎中,捕治锦衣卫卒,拒都指挥袁彬请嘱,由是知名。成化间,以河南按察使助都御史原杰招抚南阳流民,亲入山谷劝说,附籍者甚众。历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孝宗嗣位,辅臣万安、刘吉忌其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既而入为刑部尚书,有所施为,辄遭刘吉阻格,又遭忌者中伤,遂致仕归。博学多闻,为诗多援据典故。有《元史臆见》、《周礼集注》、《勋贤琬琰录》、《椒丘文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乔新字廷秀,一字天苗,江西广昌人,冢宰文渊子。景泰甲戌进士,授南礼部主事。改刑部,历员外、郎中,迁福建按察副使,改河南。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迁刑部侍郎,进尚书。卒赠太子少傅,谥文肃。有《椒丘集》三十二卷。 (《双槐岁钞》:成化庚子,内阁刘吉丁外艰,诏赍以羊酒宝钞,起复视事如故。吉三上疏辞,托贵戚万喜得不允,陈编修音上书劝其力辞,吉不答,人无改言者。吉每谈笑对客,殊无戚容。丁来,今上新政,科道交纠,万安,尹直以、次罢遣。吉独不动,虑科道言之,乃倾身阿结,昏夜款门?蕲免弹劾,建言欲超迁科道,待以不次之位。弘治改元,风雹发自天寿山,毁瓦伤物,震惊陵寝,上戒谕群臣修省,遣官祭告。于是左春坊庶子兼翰林侍读张升疏言应天之实,当以辅导之臣为先。今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以奸邪尚在枢机之地也。因数吉十罪,且谓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科道交章劾升,指为轻薄小人。上命谪升南京工部员外郎。其同乡何乔新赠以诗曰:「乡邦交谊最相亲,忍向离筵劝酒频。抗疏但求裨圣治,论思端不忝儒臣。自怜石介非狂士,任诋西山是小人。暂别銮坡非远谪,莫将辞赋吊灵均。」由是人目吉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田按:尚书诗温雅有则,泽古者深,与凡响自别。)维基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县人,官至刑部尚书,谥文肃。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历任山东、四川等地的巡按御史。何乔新为何文渊的第三子,母亲揭氏。何乔新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景泰五年(1454年)登进士第,景泰七年,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天顺元年(1457年),父亲何文渊过世,完成丁父忧、丁母忧。一说天顺二年(1458年),何文渊的弟子揭稽上奏,举发何乔新等诸不法事,并逼其父自尽乔新反控揭稽在镇守广东时,曾代黄竑撰写易储之疏章。。日后何乔新再起为刑部陕西司主事。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出任福建按察副使,历官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有政绩。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右副都御史,同年11月赴晋任山西巡抚。成化十九年八月乙丑,户部侍郎李衍、刑部侍郎何乔新巡视边关。成化二十年(1484年)被明廷召回拜为为刑部右侍郎,奉命前往山西赈灾。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巳,明廷派遣侍郎李贤、何乔新、贾俊去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赈饥荒之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孝宗继位,万安、刘吉忌之,外放至南京。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时人以「父子尚书」为美谈。刘吉叫唆御史邹鲁诬陷,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澄。燕京西河张氏子。生时。偶二僧至门。厥父喜。即请安名。僧曰。此儿非常。应名清正。未几。父母相继亡。师决志出家。行至双城子。路逢僧求落发。询其来缘。乃初立名僧也。遂就金河寺剃落。其师令习经业。师不悦。示以念佛法门。未周岁其师死。偶遇五台善公。易名曰净澄。即走古华严鍊磨。日夜逼拶。忽疑滞顿开。如释重负。求證于广恩月溪老人。溪转数语。师汗下不能对。因俾参无字。久之。获印可。付以拂子手卷。南游济河。舟没所有俱失。身附浮木获免。自思所得未惬。即誓曰。此行。若不大悟而还者。有如河。自此提参益切。入蜀飞雪山独居。吊影三年。一日造饭。遂定去。觉时饭生白醭。静中尝闻百里外人声。久着地打坐。足为冷湿所乘。忽不能起。幸得人荷至后山。调息始愈。一日坐木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请印于圆觉法鉴和尚。又造广福云谷老人。谷见其一向孤迥迥底。即问曰。你却似个死人。我且问你。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师曰。眉毛眼上横。鼻孔大头垂。又问如何是无字意。师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又问。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师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青。谷肯之。天顺改元。还清凉。道声远播。代藩请诣内掖问道。感光明炤彻内外。王大悦。因就华严谷建寺。请额曰普济。奉师开法其中。有清凉语录。行世。尝作山居诗云。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眠枕石头。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一无求。又云。自住丹崖绿水傍。了无荣辱与閒忙。老僧不会还源旨。一住山青叶又黄。复坐脱于本寺。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始生时,有二僧踵门而至,厥父喜告以举子,且请名焉。僧曰:“此儿非常,可名清正。”无何,父母相继𧬄,零丁孤寂,因有绝尘志。偶至双城,路逢老僧,相与问訉,为道所愿,求之落发,及详诘来缘,具明夙因,知此所遭者,乃初立名僧也。嗟叹久之,于是就金河寺剃度。初习经业,未惬心性,示以念佛法门则拳拳服膺,奉持不爽。未几,其师竟寂。更参知识,得五台寿宁寺僧清善为易其名,曰“净澄”。随之诣台,执业甚勤,自觉工候未纯,即走古华严,日夜磨鍊,几及一载。一日,凝滞顿开,如去重负,乃还燕京求證于广恩月溪,陈其所悟,溪诘数语,汗下不能对。溪曰:“汝得信念尔。”令参狗子无佛性语,疑情顿发,数日忽有省。久之,溪可其悟,即付以卷拂。南游渡黄河,舟没,所有俱失,手触浮木攀之不沈,随波漂流,遇救得出,自此勘破生死,发愿拯溺。苦海茫茫,欲登觉岸,何异此境!于是,入蜀川飞雪山独居三年,深心究参。尝于造饭中得定,既觉,来时饭生白醭。一日,方坐闻声曰“祖顺踏破脚了。”三日后人到,印对前言无差,在百里之外,盖静极彻听也。澄好敷坐地上,寒湿伤足,不良于行,荷至后山,安养久之渐差。又一日,敷坐木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乃辞众,诣圆觉法鉴处陈其所悟,觉曰:“子向后更当何如?”澄曰:“随分。”觉曰:“若然则饥餐渴饮去也。”澄曰:“终不作如是见解。”觉颔之。后参广福云谷,谷见其一向孤迥,乃问:“如何是无字意?”澄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又问:“大地陆沈,虚空粉碎,向何处安身立命?”澄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谷肯之,遂付衣钵。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后坐化斯寺。著有《清凉录》及《山居诗》,为世传诵。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眼枕石头。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为无求。”“自在丹崖绿水旁,了无荣辱与间忙。老僧不会远源旨,一任山青叶又黄。”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普慧,字喜云,潞人也。明天顺初至燕京,与彭城伯张守忠、惠安伯张元善、大学士李东阳万安相友善,重建西刘村寺。宗风丕振,名闻九重,赐额广济,后遂奉为初祖云。先是景泰间,有得佛像及石础于土中者,知为西刘村寺故址。宋末有刘望云者,自谓天台刘真人之苗裔,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僧以佛理砭之。云深折服,执其手曰:“且为我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说法二十年。元末为兵火焚燬,荡然无遗,至是慧重为兴筑,金碧辉映,水云会萃,都闉宝坊,斯为第一。慧天姿明敏,性复沈静。虽日默默而机锋所触,犀利莫当。涅盘后,塔于玉泉山二圣庵侧。成化六年庚寅,帝遣礼部郎中孙洪谕祭于万寿戒坛,诛 曰:“尔早通释典,克特戒律。正期阐扬宗风,何遽一疾而逝。爰昭锡典,特赐以祭。尔灵有知,尚其歆兹。”弟子大海洪为立碑塔院,用垂久远。洪弟子明仁、明宗,皆能祖述宗旨,不坠禅风。 Dynasty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智源,字古渊。姓袁氏,仁和人也。七岁即欲出家,宣德己酉七月,舍入千佛寺,礼性空善受具。正统丁巳,趋京师,试经得度,领牃礼部。寻参雨庵于功德寺有契,侍香室中,转司藏钥。甲子还杭,部劄令主真珠。景泰甲戌,还住万寿。天顺戊寅,住持千佛,建宝阁饰佛相,设立石桥,浮屠僧庐楼阁,殚竭心力。时有安福八咏,名士文学,多以诗纪之。成化戊子,移住中天竺,振举倾颓,云水毕聚。甲午移住净慈,修葺大雄、应真诸殿,柱蠹者易之,像有尘晦者,金碧辉诸,且建东西坊门,以揭南山翠屏之胜。自是宗风益畅,更集名衲百馀人,愤激力参,学者多有悟入。净慈自五代潜寿而下,百代相继,事久年湮,惧无所考,乃徵名流,为文刻诸石,建亭殿左,以示来者。复创塔院于西隐,额曰“万峰深处”。癸卯春,屏烦远嚣,静阅大藏,逾年而周。盖源自甲戌以来,二十年间,四住名山,所至鼎兴,焕然改观。及领净慈,十有二载,年已七十四,腊五十四矣,乃谓弟子曰:“古德言:‘功成者退,天之道也。’吾其隐乎,来自何所,去自何所,西方极乐是吾净土。”因作寿藏,朱镛为之铭焉,具见寺志。
人物简介
维基
丘山(1431年—?),字安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进士出身。福建乡试第六十二名。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会试第九十五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八十三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1 【介绍】: 明福建上杭人,字宽叔。天顺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数陈时政,偕同官上疏弹劾奸人屠宗顺辈献宝邀宠于万贵妃及中官梁芳。与毛弘同居言路,皆敢言,人称二弘。成化间出使琉球,卒于途。维基
丘弘,字宽叔,福建上杭人,明朝官吏、进士出身。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屡次陈述进言。成化六年,请求赈灾山东、河南,得到批准。当时,万贵妃受宠,中官梁芳、陈喜争进淫巧,并贪污财物,一时朝廷风气侈靡。邱弘与同官疏论中官罪,并请停禁侈俗,宪宗不批准,仅命令僭侈者罪无赦,甚至此道命令也没有什么大的成效。次年出使琉球,卒于途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鄱阳人,字时雍。天顺四年进士。成化中为苏州知府。性颖利强记,意度恢廓,治未一年,百废毕举。维基
丘霁(1431年—?),字时雍,江西鄱阳县人。进士出身。山东乡试第十八名。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会试第四十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九名。擢拜刑部主事,升黄州知府。成化五年(1469年)六月丁父忧。服阕,八年(1472年)起补苏州知府。
人物简介
维基
丘鼐(1432年—1498年),字宗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景泰甲戌进士。初姓周。江西乡试第九十八名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升刑部员外郎、郎中,出为山西按察司副使,理刑榆林,改福建,历升四川按察使、右左政使,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淮凤等府。弘治二年(1489年),言者劾其职升太骤,进由李孜省降陕西副使、抚治汉中,随即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致仕。弘治十一年(1498年)四月甲申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