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字审言。李淑子。仁宗庆历初赐进士出身。历知滑、相、泾州,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进直龙图阁、知庆州。以贪边功击西夏致败,谪保静军节度副使。后复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临事敏决,称健吏,然轻率躁急,无威重,独为王安石所知。
全宋诗
李复圭,字审言,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淑子。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初通判澶州。皇祐中知滑州(《青箱杂记》卷一○)。历知相州、泾州,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转运使。神宗熙宁初知庆州,谪保静军节度副使,知光化军。五年(一○七二),权判吏部流内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出知曹、蔡、沧州。十年,还为盐铁副使(同上书卷二八○)。元丰二年(一○七九)知沧州,四年,改邓州(同上书卷二九七)。卒于知荆南任上。《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无为军庐江人,字子山。马亮子。举进士。知登封县。累官天章阁待制,知瀛、秦、亳、许、扬五州,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复知扬州。所至兴利除害,时称能吏。提举崇禧观卒。
全宋文·卷一三五七
马仲甫,子子山,庐江(今安徽合肥)人,亮子。举进士,知登封县,通判赵州,知台州,为度支判官。使淮南,拜天章阁待制、知瀛州、秦州。熙宁初,守亳、许、扬三州,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复为扬州,提举崇禧观,卒。《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美叔。晁端禀弟。登进士第。与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绍圣初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端彦力谏,黜为陕守。历秘书少监、开府仪同三司。文章书法,为朝野所崇尚。
全宋诗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据《曲洧旧闻》卷五),字美叔,其先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华阳集》卷五○《晁君墓志铭》)。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曲洧旧闻》)。一说嘉祐二年进士(《东坡全集》卷七《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开封府推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同上书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勋郎中为贺辽国正旦使(同上书卷三八五),后又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四四二)。绍圣初以秘府少监黜知陕州(《曲洧旧闻》)。二年卒(《鸡肋集》卷六○《祭陕州二叔父文》)。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丰(今河南清丰)人。与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进士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熙宁四年权发遣开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元丰五年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苏州,五年为右司郎中、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绍圣初,章惇入相,见其设施,极力谏之,惇怒,黜为陕守,因谓其亲曰:「三同今日不同矣。」与苏轼相友善,文章书法,为时所宗。见盛陶《晁端彦墓志铭》(残文)、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中济。范雍孙。以荫为签书并州判官。神宗时授户部判官,为湖南转运副使,建言梅山蛮恃险为边患,宜拓取之。后章惇开五溪,议由此起。哲宗元祐间,权户部侍郎,删酒户苛禁及奴婢告主给赏法。寻出知庆州,广储蓄,缮城栅,严守备,羁黠羌,推诚待下,人乐为其用。官终吏部侍郎。卒年六十三。
全宋诗
范子奇(一○三五~一○九七),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雍孙。以荫为签书并州判官。神宗熙宁初,授户部判官,为湖南转运副使。迁河东、陕西、河北、京东四路转运使。哲宗元祐初,除将作监、司农卿。出知晋州(《彭城集》卷二一《提举西京崇福宫范子奇知晋州制》)、郑州、河阳、庆州。绍圣元年(一○九四),除宝文阁待制。四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二、四八九),年六十三。《宋史》卷二八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范子奇(一○三五——一○九七),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宗杰子。以祖雍荫,签书并州判官。熙宁中,历户部判官,湖南转运副使、判将作监、河东、陕西转运使。元丰中,历工部、左司二郎中,加直龙图阁、河北转运使。元祐初,为将作监、司农少卿,复为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除集贤殿修撰,召权户部侍郎,出知庆州。入为吏部侍郎,加宝文阁待制。绍圣四年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八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114 【介绍】: 宋洪州人,初名居实,字敦老。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熙宁、元丰间,历武安节度推官、提举河北常平、京都转运副使,擢京都转运使。奉行新法,工于算计,收盐铁羡息钱数百万;于莱芜、利国两监铸钱,岁得十万缗;又请铸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需,累受褒奖。哲宗元祐初被劾以苛刻聚敛,贬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起为江淮荆浙发运使,进户部尚书,知开封府。徽宗朝累官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出知洪州卒。
全宋诗
吴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实,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潭州攸县主簿,迁知安州景陵、开封咸平县。神宗熙宁初为武安军节度推官。元丰间提举河北西路常平,迁京东转运判官,升副使、都转运使。哲宗元祐初贬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绍圣初起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召拜户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和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复知开封,进中书门下侍郎,以老为东太一宫使。出知亳州、洪州,徙太原,复还知枢密院事。政和三年卒于知洪州任,年七十七。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二《枢密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吴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实,字敦老,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嘉祐八年进士及第。熙宁初为武安节度推官,奉行新法尽力,计劳得大理丞。转补司农属。元丰初,提举河北西路常平,三年,为京东转运判官,五年,改副使。以增羡,擢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八年,以罪降知庐州,再责授成州团练副使,徙知苏州。绍圣中,起为江淮等路发运使。三年,召拜户部侍郎、尚书。元符二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改知永兴军。三年,罢知和州。崇宁初,复尹开封,二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中,为资政殿学士、东太一宫使。出为亳州、洪州,徙太原,留使佑神观。复还,迁知枢密院。政和三年,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卒,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二十卷。事详葛胜仲《枢密吴公墓志铭》(《丹阳集》卷一二)、《东都事略》卷九七、《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及《宋史》卷三四三本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097 【介绍】: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尝学于张载。赵卨帅延安,辟为属。哲宗元祐二年,累擢军器监丞。吐蕃酋长鬼章青宜结据洮州,师雄率种谊、姚兕分兵进击,破洮州,俘鬼章。历陕西转运副使、卫尉少卿。上《绍圣安边策》,陈庆历以来防条得失及御敌之要。进直龙图阁。官终知陕州。有文集。
全宋诗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仪州司户参军。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德顺军判官、颍州军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五年,为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七年,除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使。绍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移知陕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画墁集·游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东南)人。从张载学,治平元年举进士第一,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迁德顺军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会吐蕃寇边,使熙河,佐边帅刘舜卿破敌有劳,迁陕西转运判官。五年,移秦凤路提点刑狱公事,迁承议郎。七年,除祠部员外郎,改工部,以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副使。元祐九年,迁朝奉郎,除卫尉少卿。绍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迁直龙图阁、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未几改帅熙河。四年,卒于陕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见《游师雄墓志铭》(《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109 【介绍】: 宋相州安阳人,字师朴。韩琦子。少以父任补官,复第进士。历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神宗元丰四年,以给事中奉使辽贺生辰。还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进知院事。徽宗即位,拜门下侍郎,陈予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旋进左仆射。因与右相曾布不合,出知大名府,继论劾不已,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名入元祐党籍。有文集、奏议等。
全宋诗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琦长子。以父荫为将作监簿,复举进士。以秘书丞召试馆职,为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判官,出通判永宁军。召为户部判官。神宗元丰中父丧,服除,擢天章阁待制、知瀛州。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踰月,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与右相曾布不协,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累贬磁州团练副使,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事见《西台集》卷一五《丞相仪国公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六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琦长子。少以父任补官,复举进士。神宗初,以秘书丞召试,除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中,历户部副使,知瀛州,拜给事中、礼部尚书。元祐四年,自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迁知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进左仆射,封仪国公。崇宁中,四谪至磁州团练副使,入元祐党籍。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寿州人,字稚卿。吕公著弟。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历知泽、颍、庐、常四州,累改陕西转运使。神宗元丰初知永兴军,徙河阳,平洛口兵变。哲宗时迁刑部侍郎、知开封府,为政明恕。官终户部尚书。卒年七十。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吕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幼子。仁宗时任奉礼郎,赐进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泽、颍、庐、常四州,提点福建、河北路刑狱,入为开封府推官。判都水监,改陕西转运使。知渭州,徙郓州。熙宁十年坐失入死罪,责知蔡州。元丰初,知永兴军,二年徙河阳。四年五月知审官东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与李宪不和,徙相州,更陈、杭、郑、瀛四州。元祐初加龙图阁直学士,二年五月任秘书监,三年迁刑部侍郎,知开封府,四年擢户部尚书。五年三月以病提举醴泉观,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诗集、奏议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附传、卷二○八《艺文志》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6 【介绍】: 宋寿州人,字原明。吕公著子。少师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复师程颢、程颐、张载。弃科举,一意古学。以荫入官,管库近十年,后除兵部员外郎。哲宗绍圣初,出知怀州。坐元祐党贬和州居住。徽宗即位,知单州,召为光禄少卿。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邢州。有《吕氏杂记》。
全宋诗
吕希哲,字原明,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公著长子。学者称荥阳先生。以荫入官,为崇政殿说书。哲宗绍圣初,出知太平州(《紫微诗话》)。会党论起,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俄谪居和州。元符末,起知单州(同上书)。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改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领宫祠,羁寓淮、泗间十馀年,卒。今存《吕氏杂记》二卷。事见《伊洛渊源录》卷七,《宋史》卷三三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希哲,字原明,公著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二程、张载游。不事科举,以荫入官,久滞管库,乃判登闻鼓院。元祐六年为兵部员外郎;七年,以范祖禹荐,为崇政殿说书;八年擢右司谏。绍圣党论起,分司南京,居和州。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崇宁元年党祸再起,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为宫祠,羁寓淮泗十馀年,卒。著有《发明义理》(存)、《吕氏杂记》(存)。《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 【介绍】: 宋河南人。英宗治平元年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司马光奏其资性狡猾,善于进取,求请不倦,请勒归放官,不报。累迁陕西转运使、江淮发运使,官至直昭文馆、都转运使。
全宋诗
皮公弼(?~一○七九),字宪臣,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明隆庆《仪真县志》卷四)。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一)。后知袁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神宗熙宁间历江淮、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制置解盐使。元丰二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
全宋文·卷一六四九
皮公弼(?——一○七九),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治平元年以都官员外郎知东明县,权发遣度支判官。熙宁中权发遣江淮等路发运使,永兴军等路转运使,陕西转运使,官屯田郎中,迁度支郎中。元丰元年为陕西都转运使,直昭文馆。二年四月,坐举俞士龙降一官,旋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二七四、二八○、二九七,《宋诗纪事补遗》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
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二年,为监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纪》),年六十八。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113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仲冯。刘敞子。举进士。神宗时历官集贤校理、国史院编修官,坐事谪监陈州粮料院。久之为吏部员外郎。哲宗元祐中官至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初罢知成德军,改定州,徙成都府。入元祐党,责郴州居住,再贬隰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徽宗立,复职。崇宁初再夺职,贬居沂、兖州,以赦得归。有《自省集》。
全宋诗
刘奉世(一○四一~一一一三),字仲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子。第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同编修《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四年,检详枢密院吏房文字,改刑房(同上书卷二二七、二四一)。元丰元年(一○七八),直史馆,为国史院编修官,以事谪监陈州粮料院(同上书卷二八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权枢密都承旨。四年,为户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三○)。五年,改吏部侍郎,权户部尚书(同上书卷四四三、四五三)。七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元年(一○九四),出知成德军,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本集《过都》诗序)。明年,以元祐党人责分司南京,居郴州(本集《郴州》诗序)。四年,贬隰州团练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徽宗立,尽还官职,知定州、大名府、郓州。崇宁初,再夺职,责居沂衮,以赦得归。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三。事《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奉世诗,以清乾隆十五年水西刘氏刻本《新喻三刘文集·自省集》为底本。另辑得集外诗二首,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7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诗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学,举进士中甲科。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著《》、《》、《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共百馀卷。《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卒年见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5 【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器资。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第一。历任幕职官。所著《诗义》为王安石见重,补国子直讲。为监察御史里行,陈时政十事。论不当以宦者主兵。历江西转运判官、京西提点刑狱。哲宗元祐为中书舍人。反对以“车盖亭诗案”穷治蔡确,落职知徐州。哲宗亲政,权吏部尚书。后知江州。有《鄱阳集》等。
全宋诗
彭汝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年五十四。著有《易义》、《诗义》及诗文五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十卷),已佚。后人收辑遗诗为《鄱阳集》十二卷,编次多舛误重复。《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彭汝砺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校以清嘉庆周彦、高泽履刻《鄱阳诗集》(简称嘉庆本),傅增湘校清钞《鄱阳先生文集》(简称傅校)。参校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清曹庭栋辑《宋百家诗存》(简称诗存)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治平二年进士第一。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国子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以馆阁校勘为江西转运判官,改提点京西刑狱。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绍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绍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著有《易义》、《诗义》。另有《鄱阳集》十二卷(存),皆诗。见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8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淳甫,一字梦得。范镇从孙。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书成,除秘书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实录》检讨官,历给事中、翰林学士。哲宗亲政,出知陕州。绍圣初,言者论其所修《实录》诋斥神宗,附会司马光变更新法,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永州安置。卒谥正献。撰《唐鉴》,论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间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
全宋诗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纯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初仕资州龙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龙水》),后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居洛阳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诗》。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为秘书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迁著作郎兼侍讲。四年,拜右谏议大夫,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学士,因叔百禄在中书,改侍讲学士。八年,因反对章惇入相,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后以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州、化州。元符个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复龙图阁学士,宁宗时谥正献。有《唐鉴》二十四卷、《帝学》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九、《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范祖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百禄侄。嘉祐八年登进士甲科,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司马光辟为同编修《资治通鉴》,随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阳十三年),有唐三百年丛目及长编,祖禹实掌之。元丰七年《通鉴》成,迁秘书省正字。历右正言、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迁右谏议大夫,依前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寻拜给事中。次年监修国史,进礼部侍郎。七年,为翰林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八年,又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知制诰、兼知国史院事。绍圣初,哲宗亲政,复行新法,祖禹以「元祐旧党」,出知陕州,继逐于永州、贺州、宾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经筵、史馆,与修《神宗实录》,著《唐鉴》、《帝学》、《古文孝经说》(此三种今存)等多种,《唐鉴》尤为著名,时称「唐鉴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宋史》卷三三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