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中书考
 
二十四考
 
廿四中书考
 
汾阳中令
 
汾阳老
  
郭中书

相关人物
郭子仪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列传〉~3449~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德宗即位,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草料,所领诸使副元帅并罢。诸子弟女婿拜官者十馀人。建中二年夏,子仪病甚,德宗令舒王谊传诏省问。及门,郭氏子弟迎拜于外,王不答拜;子仪卧不能兴,以手叩头谢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时年八十五,德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诏曰:天地以四时成物,元首以股肱作辅,公台之任,鼎足相承,上以调三光,下以蒙五岳。允釐庶绩,镇抚四夷,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功至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尚父比吕望之名,为师增周公之位,盛业可久,殁而弥光。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若神。昔天宝多难,羯胡作祸,咸秦失险,河洛为戎。公能扶翼肃宗,载造区夏。于国有患,劳其戡定;于边有寇,藉其驱除。安社稷必在于绛侯,定羌戎无踰于充国。绛台绥四散之众,泾阳降十万之虏。勋高今古,名詟夷狄,而劳乎征镇,二纪于兹。……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列传·史臣曰〉~3466~
史臣裴?曰:汾阳事上诚荩,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前后遭罹倖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徵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代宗幸陕时,令以数十骑觇贼,及在泾阳,又陷于胡虏重围之中,皆以身许国,未尝以危亡易虑,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无礼,子仪尝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李灵曜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独子仪封币经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卫送。其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幕府之盛,近代无比。始与李光弼齐名,虽威略不逮,而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二十四万贯,私利不在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唯以谗怒诬奏判官户部郎中张谭杖杀之,物议为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81 【介绍】: 唐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时安禄山乱,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官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功擢中书令,后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联回纥、吐蕃攻唐。子仪驰数十骑说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为尚父,罢兵权。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卒谥忠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81 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约玄宗开元末中武举科,天宝中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诏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肃宗至德元载(756)加兵部尚书,拜相。至德二年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二京,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进中书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广德元年(763)吐蕃据京师,诏为关内副元帅,率军逐之。其后累镇河中、邠宁等。德宗即位,召还朝,赐号尚父,进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谥忠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淩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国语辞典》:郭子仪(郭子仪)  拼音:guō zǐ yí
人名。(西元697~781)唐朝名将,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曾平安史之乱,并联回纥,征吐蕃。官至太尉、中书令,时称为「郭令公」。因封汾阳郡王,世称为「郭汾阳」。一生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二十年。享年八十五岁,卒谥忠武。
《漢語大詞典》:李郭
(1). 东汉 李膺 与 郭泰 的并称。按, 郭泰 ,后汉书作者 范晔 避父讳改作 郭太 。
(2). 唐 代名将 李光弼 与 郭子仪 的并称。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李公神道碑铭》:“ 临淮 、 汾阳 秉文武忠义之资,廓清 河 朔 ,保乂王室,翼载三圣,天下之人,谓之 李 郭 。” 宋 文天祥 《平原》诗:“ 唐 家再造 李郭 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文如 元 白 ,武若 李 郭 。” 清 王式丹 《睢阳庙》诗之一:“名先 李 郭 悬青简,血并 南雷 染碧莎。”
《國語辭典》:郭汾阳(郭汾陽)  拼音:guō fén yáng
人名。指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平定安史之乱。参见「郭子仪」条。清。袁枚 谒岳王墓诗:「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阳。」
《漢語大詞典》:汾阳王(汾陽王)
指 唐 汾阳郡王 郭子仪 。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始为 涇州 刺史时, 汾阳王 以副元帅居 蒲 。”
《漢語大詞典》:廿四考中书(廿四考中書)
指 唐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在任期中主持官吏的考绩,前后达二十四次,故有此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漢語大詞典》:杏园(杏園)
(1).杏树园。 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峤 《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
(2).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唐 贾岛 《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神龙 已来, 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 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 杏园 料已题诗罢,望 长安 使人悲诧。”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杏园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黄河 渡口名。 唐 郭子仪 曾自此渡 河 讨 安庆绪 。今为 河南省 汲县 杏园镇 。 唐 杜甫 《垂老别》诗:“ 土门 壁甚坚, 杏园 度亦难。”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自 杏园 济 河 ,围 卫州 。”
《漢語大詞典》:郭李
(1). 后汉 郭太 、 李膺 的并称。 明 魏禧《咏史诗和李咸斋》之一:“ 曹瞒 营四方, 郭 李 非所匹。”
(2). 唐 郭子仪 、 李光弼 的并称。 明 张煌言 《寄纪侍御衷文》诗之一:“ 赤松 游在安 刘 后, 郭 李 功名史并传。”
《国语辞典》:郭令公  拼音:guō lìng gōng
人名。指唐朝名将郭子仪,官至中书令。参见「郭子仪」条。
《国语辞典》:仆固怀恩(仆固怀恩)  拼音:pú gù huái ēn
人名。唐铁勒部人,善战斗。曾随郭子仪讨伐安禄山之乱,败薛忠义于背度山,累官尚书古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后叛变,引回纥、吐番入侵,死于灵武。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考中书令(二十四考中書令)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國語辭典》:打金枝  拼音:dǎ jīn zhī
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叙述唐郭子仪寿辰,七子八婿均登堂拜寿,只有幼子郭暧之妻──唐肃宗之女升平公主恃贵不往,暧怒而殴打公主的事。全剧风格独特,有较重的做工和唱工,唱腔考究、音乐性强。
《漢語大詞典》:七子八婿
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个孩儿,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这话?如今去赴选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么?”
《漢語大詞典》:汾阳考(汾陽考)
唐 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 汾阳郡王 郭子仪 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 二十四考中书令 ”。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考中书令(二十四考中書令)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